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13, 2024 星期一 短暫陽光 28° 73%

減辣助穩市場信心 惟難扭樓市弱勢

香港樓市從年初至今,大約走了一個∩型,年初因為憧憬「復常」後經濟迅速好轉,樓市走了一波升勢,至4月初漲幅大約有7%(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計算),不過到9月下旬,年初以來的升幅基本化為烏有,而且從趨勢看,樓市持續走弱的可能性相當大。 根據物業代理提供的十大藍籌屋苑周末交投數據,自5月以來,交投持續在低位震盪,9月下旬的周末(23、24日),十大藍籌屋苑僅錄得2宗成交,為2022年7月初以來新低,說明樓市氣氛相當清淡。 樓市氣氛不佳,部分原因與美國持續加息,供樓負擔不斷增加有關,但更重要的,恐怕與香港經濟前景不夠明朗有關。 今年以來,香港經濟的各主要環節普遍復甦乏力。經濟支柱之一的金融業,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較疫情時更差。根據港交所資料,2022年港股日均成交額約為1,249億;而今年首8個月港股日均成交金額僅約1,120億,較去年平均水平下跌約11.5%;單計8月,港股日均成交金額約1,018億,較去年平均水平下跌約22.7%。 港缺資金人才 樓市難免低迷 融資情況也很不理想,今年1至8月,港股首次上市(IPO)集資額僅約208.1億,較去年同期下跌64.3%,IPO的排名跌至全球第8位,不僅低於內地和美國,也低於阿聯酋的阿布達比證券交易所(ADX)、印度交易所(NSE)和印尼交易所(IDX);股市的集資總額僅約890億,較去年同期下跌47.2%。 香港僱用員工最多的貿易與物流業,情況也不好。今年1至8月,不論進口還是出口金額都持續下跌,唯一令人稍微安心的是,8月的進出口按年下跌的比例較前幾個月顯著收窄,希望是香港進出口業快將恢復穩定的信號。 旅遊零售業也遇到相當大的挑戰,雖然內地遊客在兩地通關後快速恢復,8月內地訪港旅客數已達約344萬,約等於疫情前2018年8月訪港人數的71%,不過旅客的消費模式卻出現明顯變化,從過去的爆買式「購物遊」變為現在的打卡式「深度遊」,消費金額大為下降。同時,本為香港經濟復甦主要動力的內部消費,卻在通關後出現了部分北移迹象,相當多香港市民熱衷於在假日北上內地消費。以最近的國慶黃金周為例,9月30日是假期首日,結果截至當晚9點,共有約32.2萬內地遊客來港,卻有約50.3萬人離港,離港人數遠多於來港人數,說明北上消費的動能相當熾熱。 房地產本質上是一個主要依賴本地資金的行業,因為房屋不像普通商品那樣可以出口賺錢。用通俗的話講,房地產是一個「塘水滾塘魚」的遊戲,其價格高低或市場是否興旺主要取決於本地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房地產是本地財富的表達方式而不是創造方式。若本地經濟興旺,大量資金、資源和人才滙集,房地產自然就蒸蒸日上;相反,若本地經濟疲軟,各行業賺錢艱難,社會缺乏財富,無法吸引足夠資源和人才流入甚至資源外流,房地產就難免低迷。 欠信心 「剛需」也難轉有效需求 也許有人會說,香港地少人多,有頗多的所謂「剛需」,因此房地產市場有較強支持。依房委會公布的公屋申請情況,截至2023年6月底,一般公屋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約為5.3年,遠高於政府的3年輪候時間目標,說明房屋供應確實較為緊張。但供應偏緊只是香港房地產市場的一個面向,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或對經濟前景、自身工作和收入有足夠信心,潛在的「剛需」可能不會轉化為有效需求。5月以來香港樓市價量齊跌的疲弱表現,足以說明經濟前景對樓市的影響較是否有大量潛在「剛需」更大。 香港限制樓市購買力的「辣招」自2010年開始分步推出,在2016年「加辣」提高稅項,目的是為了在經濟前景正面、外地資金湧入的情況下保護本地居民的置業需求。但時過境遷,現在香港的經濟環境遠較當年惡劣,在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經濟前景不夠明朗、部分人才外流的情況下,樓市的購買力大為萎縮。股市、樓市不景氣,已成為拖累香港經濟的主要風險。為了減輕經濟面臨的壓力,穩住樓市而不是任由樓市跌入熊市給經濟添壓,是值得考慮的選擇。 中美博弈加劇 削弱港橋樑角色 從根本上來說,香港房地產市場長期穩定發展的前提需要香港經濟重拾發展動力。香港近幾十年樓市持續走強的背後,有賴於改革開放以來內地和香港的經濟持續快速成長。不過,由於美國無法容忍中國的持續成長,中美博弈加劇,香港變成中美博弈前沿,香港在內地改革開放後扮演的中西橋樑、外資進入內地跳板的角色,近年來已經大為削弱,香港必須尋找新的定位,例如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發展等,才可能打開新的成長空間,為樓市的平穩發展奠定基礎。 對香港樓市來說,找準香港新的定位,調整結構,重拾發展動力固然是治本之策,但需時較長,對紓緩眼前的經濟困難未必有太大幫助,因此考慮一些短期容易見效的政策,對於增強市場信心,改善市民情緒還是有益的。 減辣非撤辣 平衡利益彈性做法 對於限制買樓的政策「減辣」,短期應對樓市有些刺激,可以一定程度減輕買家入市的成本,起到活躍市場的作用,雖然長期的效果未必很大,但政府「減辣」這件事本身,可以顯示政府關心經濟、盡力維護經濟平穩運行的態度,也部分響應了市場關切,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也有些意見認為應該一步到位「撤辣」,完全撤銷辣招,不過考慮到即使完全「撤辣」,也未必可以扭轉樓市的下跌勢頭,而且一次將子彈打完,對於市場信心也未必有利,加上雖然目前樓市不景氣,但絕對價格仍然相當高,市民心理也未必適宜全部「撤辣」,因此適當「減辣」而非完全「撤辣」,可能是一個較能平衡各方利益的彈性做法。 此外,今年2月的財政預算案明確將重推「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對於吸引資金流入香港有一定作用,不過至今未見具體內容,如果計劃可以盡快落實,相信對於活躍香港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都會有些說明。 理論上,盡快發展北部都會區既可以一定程度短期拉動香港經濟,也有助於香港加快融入大灣區,是一個標本兼治的舉措,不過發展北部都會區規模大、情況複雜,涉及到的利益、法規繁多,想要加速發展,尚需各方面的積極配合與努力。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副會長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