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5
經濟日報
香港一半人是業主一半是租客,好多時候大家都會認為,無論樓價升樓價跌,都總會有一半人不高興,但原來樓價升亦不一定是業主所期望,反而有不少業主希望樓價下跌。
計劃再置業 惟換樓鏈受阻
早前有銀行公布的置業調查報告,樓價高上車難,一半年輕人對於10年內上車感絕望,幾乎是預期內的結果。反而調查另一個結果指,「在擁有物業的受訪者之中,62%希望樓價下跌,打破一般人對於業主一定希望樓價升的想像。」
根據報告補充,業主希望樓價跌的主要原因是計劃再次置業,佔43%;其次是讓其他人能置業,佔34%;認為樓價不合理,佔16%。
報告無就上述再加詳細說明,但大約可以猜想,計劃再次置業可以有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多買一個物業作投資,不過樓價太貴無機會再買,另一個應該是主流的是樓價貴,加上按揭限制,令換樓鏈出現問題,業主想換樓但換不成。
以沙田第一城為例,兩房單位的造價大約450萬至480萬元左右,相較5年前,樓價已經上升5至6成,不過同區名城目前大單位造價普遍達1,000萬至1,100萬元,以5成按計算,首期亦要500萬元以上,亦即是沙田第一城業主在賣樓後,即使全數收回樓款,其實還未能夠換入同區較新及較大的物業,假如原本單位仍然有按揭在手,換樓所需的首期差額就更大。
這個正是目前樓價高加上按揭限制,形成置業成本階級差距拉闊現象。例如,600萬元以下物業可承造8成按揭,首期最多120萬元,去到600萬至700萬元,按揭成數最多6成,首期就倍增去到240萬至280萬元,如果是逾千萬元單位,按揭成數只有5成,就需要超過500萬元首期,足以購買一個細單位有餘。
至於三分一的業主希望樓價跌讓其他人能置業,受訪者口中的這個「其他人」會不會是他們的親朋好友,甚至是他們的子女呢?如果是,其實也印證了近年上車靠父幹的現象。
事實上,在2013年底由明愛向晴軒及中大亞太研究所進行的調查,亦都顯示有46%的中產家長為成年子女的置業問題感到憂慮,經過4年的樓價持續上升,相信有這種憂慮的家長只會有增無減。
倘跌勢成形 訴求仍響亮嗎?
話說回來,6成業主希望樓價跌,唐榮更加有興趣知道的是他們希望樓價跌幾多,是下跌半成、1成?當跌到2成、3成,甚至更大的幅度的時候,民意又會有怎樣的逆轉。始終現時樓市、樓價仍然是上升周期,輕微調整,業主可能不感到肉痛,但當樓價跌勢成形,甚至有負資產個案出現象,這種希望樓價跌的聲音就否還如此響亮?
撰文:
唐榮
欄名: 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