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5, 2025 星期三 間有陽光 22° 33%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陳大為:美國也曾出現樓巿狂熱

2020-05-18    明報
【明報專訊】上周文章討論到為何香港人喜歡買樓,重點在買樓和其他資產(如股票)相比,不買樓有較高的機會成本。換言之,與其用難以計算或比較的文化論做基礎,還不如用機會成本作比較,並且把當中可能是文化的因素變成更易計算的信息帶來的延伸影響。如此可以擴展適用性。 仍沿用前文的圖,現在且應用在美國人身上,其考慮和比較的過程亦相同。 美國人投資 股票仍是主流 美國人一般而言,通過各種能扣稅的退保和投資計劃去投資不同工具。間接地,股票仍然係主流。而更值得留意的是:當香港富豪多數通過買地買舊樓買舖買office發展然後賣出/租出起家,美國富豪更多卻通過發明或re-innovate或改變生產組織去創業,得到市場認可,即時上市,「印股票」賺一筆,然後再以此當抵押發展。 即係話,美國人,不論貧富,都更喜好股票多於供樓,至少對樓沒香港人狂熱。何也? 最明顯的,是美國股市的回報,大部分時間都優於美國的房產。兩者的all-time high更是沒得比。不過,如欲再深入一點看,不如反過來,看exceptional case,即是那段股票回報下跌但美國私樓回報仍穩步上升的時期。那段正好是科網泡沫爆破,連續減息,直至2003年SARS的谷底。之後美股的表現重新好過美國地產,但相差幅度仍然是1994年計最小的時期。 港人買樓投資 實在難入場 而那個時期美國的銀行在低息又少監管下,「唔做樓按生意」就傻。一如電影《The Big Short》裏所描述,不單止有「呼吸盤」,連「狗名盤」(即係求其拿狗名亂填其他資料都能從銀行處借到房貸),無中生有盤都能夠出現。而買家也趨之若鶩,拼命摩貨,甚至摩上摩,和1997年前的港人沒啥區別。 數,個個都識計。就算唔叻,通過trial and error,都多少摸到點印象:什麼資產好做。 於是乎,言歸正傳,香港人考慮買樓與否的機會成本,有一些以下的改變: 1.1997年前後,甚至2008年前後,香港人對美股認識少,遙距買賣又難。今時今日,既有大量KOL論美股,網上跨境買賣,填好declaration form後就易過借火,港人投資多了選擇。 2.香港樓價貴到一個地步,除非閣下可以樓換樓,或者有父/母幹,又或者有份超筍工,不然連蚊型單位都難以入場。就算夠實力進場,排隊人眾,唔知幾時可以bid贏入場,尤其如果這樣短缺,已進場的卻不輕易平手甚至蝕讓。 3.但與此同時,當此疫情,貴價樓,特別係傳統高尚區的「真•豪宅」跌幅比中小型單位深。連同旺區地舖,都沒有了以往的承接力。 以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取捨?怎麼影響樓價?下期再論。 dtwchan@yahoo.com [陳大為 世界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