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7, 2025 星期五 天色良好 14° 68%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社評:房屋供應面臨斷層 造地不容繼續蹉跎

2020-09-07    明報
【明報社評】本港土地房屋供應持續落後,疫下更有進一步惡化之勢,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前主席黃遠輝擔心,短中期約800公頃土地短缺,無望及時在2026年填補。土地專責小組報告提交超過一年半,政府覓地建屋,迄今未有重大突破,許多項目都未能上馬,收地工作困難重重,公私營合作只聞樓梯響,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看不到當局有意志和決心,克服政治障礙追落後。未來數年,本港公營房屋面臨「斷層」,覓地建屋不能再拖,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必須拿出切實方法處理。 土地報告出爐年半 覓地建屋舉步維艱 10多年前港府奉行勾地政策,未再積極造地,土地供應實際由私人把持,近兩屆政府雖有改變之心,卻未見有何法寶。曾幾何時,深圳房地產發展,主要師法香港,結果也出現了「重市場、輕保障」的情况,深圳樓價位居內地之首,人均居住面積300平方呎,未達內地最低標準線。近年深圳改弦易轍「捨港取星」,上月深圳市領導表示,新加坡處理房屋問題,是深圳學習的榜樣,未來當局將大幅下調私人房屋比例,目標是六成市民住在公屋或資助房屋中。反觀香港,土地房屋問題積重難返,政府亦缺乏克服困難的魄力。 今年的《長遠房屋策略》報告,尚有3個月左右便出爐,外界關注10年房屋單位供應目標會否再調低、公營房屋供應缺口會否再擴大,觀乎當局近月一系列數字,情况未許樂觀。政府更新未來5年公營房屋預測建屋量,2024/25年度,預計房委會僅建成5500個公屋及綠置居單位,數字是回歸以來最低。房屋署的數字則顯示,目前公屋輪候冊累計有近26萬宗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升至5.5年。除了覓地及平整土地長期大落後,疫情導致工程延誤,亦對房屋供應造成影響。公營房屋供求面臨「斷層」,政府造地缺乏進展,豈能不叫人憂心。 現屆政府上台後,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就覓地建屋出謀獻策凝聚共識。小組提交報告,至今超過一年半,可是造地工作迄今未見多少實質進展。報告建議政府優先推行8項增加土地供應選項,包括加快發展新界棕地和私人農地、中部水域填海興建人工島、維港以外近岸填海、重新規劃屯門內河碼頭用地、收回私人遊樂場所契約用地等,然而各個選項的落實進度都相當緩慢。以「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為例,規劃研究撥款仍未獲得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整個發展計劃最少延遲兩年;屯門龍鼓灘近岸填海,以及有關內河碼頭用地的建議,在立法會長期半癱瘓下,未知何時才有機會提上議事日程。 加快發展新界棕地,社會雖有共識,可是實際執行依舊困難重重。以元朗橫洲發展為例,重新安置棕地作業者和村民的問題遲遲未解決,部分人之前主張「先棕後綠」,現在又大聲疾呼「不遷不拆」。政府提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盼以公私營合作模式釋放私人土地,今年5月開始接受申請,迄今未有成功個案,發展商有查詢無下文。市民未見政府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處理覓地建屋問題,至於優先收回粉嶺高球場32公頃土地建屋,進度亦比不少市民想像為慢。土地小組報告指出,2026年,本港土地供應面臨815公頃缺口,以現時的造地進度,看不到有及時填補的可能。 民生問題不應政治化 施政報告須果斷進取 前土地小組主席黃遠輝關注,政府覓地建屋力度不足,速度亦不夠快,許多項目都未能上馬,公營房屋供求落差只會愈拉愈大。最近政府在批准改劃土地用途建屋方面,似乎較以往「鬆手」,九龍城廣場改建為住宅,談了20年,早前終獲城規會批出改劃申請;一些發展商希望將旗下貨倉重建為住宅項目,亦得到規劃署放行;然而若不加快大舉造地,徒靠改劃土地用途,不過是杯水車薪。過去一年多,香港飽歷政治風雨,疫下民生困頓凋敝,私樓價格依然居高不下,突顯本港房屋供應嚴重不足,中產供樓負擔沉重,政府亦未能提供足夠公營房屋,滿足中下層市民基本居住需要。 有恆產者有恆心,普羅大眾無法安居,社會難望長治久安,香港很難絕處逢生。本港土地房屋問題不斷惡化,已屆危急存亡之秋,所有人都要面對現實,政府必須拿出決心,大刀闊斧造地建屋,無論收回土地建屋,還是填海造地建立土地儲備,當局必須更加果斷進取,不能再優柔寡斷,下月施政報告,政府必須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追落後」藍圖,加快覓地建屋速度。與此同時,社會上下亦須明白,土地房屋危機迫在眉睫,不能一味空談理念理想,事事政治化,只會令重大民生問題更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