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5
經濟日報
雖然一手潛在供應增加,但未至於過剩,加上現時項目發展年期長,發展商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大可自動調節推盤步伐,最終仍會按市況推盤,不致出現鬥減價促銷情況。
潛在供應 未必3至4年內售
根據運房局公布的數據,未來3至4年的一手私樓潛在供應9.5萬伙,即平均每年有多達2.4萬至3.2萬伙,遠高於過去5年平均每年私樓吸納量約1.8萬伙水平,表面上新樓供應存在供過於求。
不過,由於當局計算的潛在供應,只是未來3至4年之內有機會以樓花或現樓形式推售的單位,並不是代表全部單位都會在3至4年內推售,更不代表單位會在短期間內落成。
在市場機制調節之下,發展商會因應市場去調整推盤步伐,特別是經過97年金融風暴後樓價大跌,樓市需求突然大減,但由於「八萬五」政策,推高每年私樓供應量,導致一手市場出現供應過多,發展商爭相劈價搶客,最終骨牌式加快二手樓價下跌。
發展商在汲取過往經驗後,將會自行調節推盤部署,避免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一個例子便是2018年下半年,因為中美貿易戰影響,樓市走勢疲弱,發展商減慢推盤,該年的一手住宅成交註冊,亦按年減少16%至1.56萬伙。
直到樓市氣氛在去年初好轉,發展商才重新加快賣樓,推高去年一手住宅成交註冊量至2.1萬伙,創2004年後新高。相信在疫情影響下,發展商不會急於推盤,否則有機會導致樓價下跌,最終得不償失。
作者:余敏欽
責任編輯: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