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屯馬線一期敲定下周五(14日)通車,對於一直缺乏生活交通配套的啟德區居民而言,無疑是一大喜訊。過往的新市鎮或新發展區落成,往往出現房屋、基建及社區設施未能同步的問題,居民無奈變成「開荒牛」,承受多年起居、出行之苦,期望政府在未來的新區發展上能提供願景,做好整體規劃,在推動建屋時同步建好基建配套,方能減低阻力。
啟德新發展首批居民早於2013年遷入,涉兩條公共屋邨、逾2.7萬人口,及後煥然壹居及5個私樓屋苑陸續入伙,區內人口增至逾5萬多,惟至今仍只有一個屋邨商場和兩所小學,生活所需主要依靠鄰區提供。交通上只有數條巴士及小巴線出入,覆蓋網絡不廣。另外,秀茂坪安泰邨也存在同樣問題,邨內約2.5萬名居住人口入伙兩年多,社區及交通設施仍未到位,居民上班上學難,日常購物餐飲也要依靠鄰近的屋邨設施。
基建應以城市發展為先
香港的基礎設施往往為滿足項目的需求而設計,而非因應城市的整體發展。回看上世紀1980年代屯門、元朗等新市鎮因欠鐵路和道路,居民每日動輒花兩、三小時往來市區。至千禧年代初的東涌新市鎮,亦嚴重缺乏社區設施。即使近十年的新發展區落成,居民仍難逃「開荒牛」命運,先承受起居、出行之苦,待居住人口達一定數量後,各樣生活交通配套才慢慢規劃建成,待情况好轉又因人口膨脹、需求增加,設施不敷應用,居民折騰多年,問題仍未得到紓緩。
為新發展提供願景
港島及九龍市區可用土地已近飽和,本港未來的發展策略將集中新界區,包括新界東北及擬於今年推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筆者認為,汲取過往經驗,政府更應就新界發展總體提供一個願景、一個全面的整體規劃及發展藍圖,並引入如明日大嶼願景中的「基建先行」概念,讓基建推動人口及經濟活動增長,釋放更多土地潛力。
當然,「基建先行」不等於「基建主導」,城市設計發展還是要以人為本。除解決單位的數量外,也要兼顧居住的質量,醫療、教育、就業、社區設施等應同步到位,平衡空間與土地利用,也只有理順這些問題,方能說服公眾接受發展方案,減低反對聲音。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
[謝偉銓 銓之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