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3, 2025 星期一 大致多雲 16° 68%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城市Snap Shot】中環三號用地 連接市區與海濱

2020-04-11    星島日報
今年《財政預算案》宣布,位處中環新海濱的三號用地將在本年度招標出售,更罕有地採用「雙信封制度」,即投標價格並非遴選中標者的唯一考慮因素。早前發展局局長指出,除標價外,發展項目設計亦屬評審標準。即是說,價高者也未必得。   面積約四點七五公頃的三號用地,是中環新海濱區的八幅主要地塊之一。用地位置顯赫,自南至北由皇后像廣場一直伸延至海濱的新天星碼頭,西面是國金廣場,東面是大會堂及中環新海濱活動區;當中亦包括舊天星碼頭停車場及郵政總局的兩幅土地。地塊主要用作商業及辦公室用途,可建樓面面積約十七萬一千二百平方米。   日金二○○七及○八年,規劃署為中環新填海土地進行《城市設計研究》,包括兩階段廣泛的公眾參與活動,通過展覽、工作坊、公眾論壇和問卷調查等與社會討論新海濱的城市設計。還記得,當年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的保育爭議在社會鬧得沸沸揚揚,如何重置兩個碼頭亦成為當年的討論焦點。結果,政府決定把天星鐘樓在原地(即三號用地地塊之內)重置。至於皇后碼頭,會遷移到海旁九號及十號碼頭之間。   三號用地,政府最早的建議是興建一座近四百米長的大廈,當時更被冠以「摩地大廈」(Groundscaper)的別名。不過,在公眾參與過程中,該設計被批評為體積過大,有如一幢IFC橫放在海旁;阻礙城市通風及影響海濱景觀。後來,政府順應民意,把長條狀的大廈「斬件」,在東西向的街道上空保存通風走廊,減低建築密度,以及增強高度限制。   按照《海濱規劃指引》,位處維港海旁的樓宇,應以低矮設計為主,以避免遮擋較內陸的樓宇享用海濱景觀。因此,三號用地設有樓高限制,西面(即國金廣場以東)在水平基準以上五十米,東面則在水平基準以上十五米。規劃指引亦列明,樓宇應以梯級式設計,樓宇高度應從內陸向海濱遞減,以配合海濱整體景觀。   要成就交通暢達的海濱,讓遊人可方便地進出,海濱區與內陸地區的行人連接便極為重要。現時中環商業區與天星碼頭以一條筆直的天橋接駁,但天橋只作為單一的行人運送用途,沿途未能提供豐富的行人體驗,沉悶的天橋難以吸引市民前往海濱。三號用地的發展,正好提供良好機遇,改善海濱的可達性。   三號用地的發展方案,將提供兩萬五千平方米的公眾休憩用地,當中約一半在地面,一半在園景平台。地面公共空間設置在地塊東面,與毗鄰的皇后像廣場、大會堂花園和愛丁堡廣場等公共空間結合。○七年被拆卸的天星鐘樓,將會原地重置,成為地面公共空間的一個重要地標。   地面空間既可增加休憩用地,又可讓在核心區行走的路人無遮擋地欣賞海景。不過,要在地面從市區走到海濱,便要橫過馬路。園景平台正好讓行人直接從內陸步行至海濱。這段園景平台,除了擔當連接海濱的通道外,亦應該是朝氣蓬勃的公共空間。三號用地的規劃大綱除了要求發展商在休憩用地種植樹木、擺設座椅和遮蔭設備外,更明確鼓勵設置露天餐廳和咖啡座等設施,以增加該段城市空間的吸引力。地塊內的公共空間將由發展商管理,需二十四小時免費開放給市民享用。   中環新海濱用地自規劃至今已超過十年,三號用地以雙信封制度招標,評審機制除了審視建築設計的優越性以打造香港地標外;最重要的,是必須確保公共空間的設計合乎公眾利益,成就朝氣蓬勃的海濱,並為往返市區到海濱的行人帶來便捷及豐富的行人體驗。   吳永順(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