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6, 2025 星期四 陽光充沛 19° 41%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本港已開發住宅土地僅佔整體7% 籲港府積極填海造地 穩定長期樓價

【明報專訊】過去10多年本港樓價升至脫離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的購買力,置業難成為社會問題,作為科大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雷鼎鳴每年仍有4個月會在科大任教,與大學生緊密交流,了解年輕人的想法,他認為,港府應該積極填海造地,作為長期發展所需的土地儲備,希望樓價長期能夠平穩發展。 雖然雷鼎鳴上文詳細分析中美在南海開戰的潛在風險,他個人因此亦擬買金避險,但在中美領導人理性處事前提下,兩國爆發戰爭此極端風險還是可以避免的;作為比較,港人近年住得「細、擠、貴」的問題如何解決,記者認為十分重要,就此向經濟學大教授請教,雷鼎嗚亦欣然就此斷症落藥。 雷鼎鳴指出,根據最新數據,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僅16平方米 ,低於同樣是國際大都會新加坡的27至28平方米,若與內地城市的37至38平方米比較,更是一半也不及,而本港樓價卻屬全球最高,因此港人住得「細、擠、貴」屬實况。 全港僅4%用作高密度住宅 港人住得細擠貴 為何出現上述難題呢?雷鼎鳴分析,在本港約1110平方公里土地中,只有逾7%、即約70多平方公里已作住宅發展用途,當中約27平方公里用來興建私人住宅、約16平方公里用於興建公營房屋,其餘30多平方公里則保留作為鄉郊式住所之用,當中包括村屋及別墅。 換言之,本港其實只有約43平方公里土地、約4%整體土地用來興建公私營屋苑、作為高密度住宅發展用途,情况顯然並不理想,「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但即使是平均分配,港人平均居住面積亦僅約16平方米,的確很惡劣」。 填海造地較發展棕地農地符合經濟效益 雷鼎鳴強調,應用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價格由供應與需求決定,若未來港府能夠大幅增加住宅土地供應,例如日後本港人均居住面積由16平方米倍增至32平方米,樓價是必定會下跌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本港樓價走勢是由港府的土地政策決定。 在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間,雷鼎鳴曾出任由黃遠輝擔任主席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他回憶說,黃遠輝的確是一名有魅力及做實事的人,在該16個月任期內,幾乎每星期均召開長達數小時的會議,希望就增加本港土地供應提供解決方案,結果報告亦就此提供詳細建議,短中期選項包括發展棕地、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及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中長期選項則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等等。 林鄭上任逾3年 造地慢 雷鼎鳴認為,雖然林鄭月娥於2017年7月出任特首時表明,房屋問題是她施政重中之重,但在2018年12月上述報告發表後,林鄭卻表明不會照單全收,而她上任至今已經逾3年,港府至今仍無大規模的增地方案,情况不理想;他亦認為,其實填海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增地方案,港府應該就此快馬加鞭推進,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填海造出來的土地,產權百分百是政府的,之後如何發展彈性亦較大;在陸地上改劃土地,這些土地本來很可能是由某些利益團體持有的,如何收回這些土地往往很麻煩。以新界棕地為例,現任特首林鄭月娥當年亦曾任職發展局長,她亦拿不到多少棕地來發展住宅,可見事情根本並不容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