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30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公屋輪候人數眾多引申不少社會問題,增建過渡性房屋成為新出路。一直關注過渡性房屋問題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表示,政府現時已掌握九個發展項目,涉及逾千伙,惟供應仍有待加快,故就現時困局提出五大建議,尤以希望將每個項目的可建單位數量由現時約百多伙,增加至五百至一千伙,打造成「過渡性房屋邨」的規模,以加快供應速度。他估計,需要在新界尋找合適用地作配合,建議政府提供平台,讓土地持有人捐出持有的新界用地予政府發展房屋。
土地供應短缺問題非一時三刻能夠解決,政府於過去兩年銳意增加過渡性房屋數量,為輪候公屋多年的市民提供多一個選擇。據民建聯統計,連同新世界近日宣布捐出位處天水圍的用地,政府現時可發展的項目達九個,可提供一千零七十三個單位,當中以深水埗南昌街項目最先推出,料今年底接受申請,明年第三季落成。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跟進不適切住屋問題及相關房屋政策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鄭泳舜稱,現時政府興建過渡性房屋的數量有待加快,因應現時的困難提出五大建議,當中首要為將每個項目的數量由現時約一百伙,增加至五百至一千伙,打造為「過渡性房屋邨」,以加快供應速度;因應涉及的土地面積相當大,他相信需在新界尋找用地,又建議政府可選擇在赤柱小學等空置校舍建屋,加快供應。
針對政府覓地困難,鄭泳舜建議政府可提供一個平台,讓發展商等私人土地持有人向政府捐地,或借出暫時並不急於發展的用地興建過渡性房屋,讓政府解決當前的房屋問題,「只要設有平台,發展商就可主動參與,最好個個有一些拿出來。」他續稱,租借期五年也好,十年亦好,亦可帶來幫助,重點在於過程公開並具透明度,讓公眾信任。
就現時過渡性房屋由非牟利機構建屋及營房,鄭泳舜稱,由於有關機構往往欠缺相關專業知識,而政府現時協助跟進的小組只有約數名職員,因此難以管理未來不斷增加的工作,因此建議政府成立完整架構,並有房協或房署等代表參與,聯同建築界或社福界人士為申請機構提供支援。
民建聯近年一直倡議每三年興建一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鄭泳舜認為應將有關目標納入每年長策建屋目標以內,以確保每年興建的單位相若。他形容:「政府都要目標推動,大家向目標走。」至於政府年初財政預算案中撥二十億過渡性房屋項目專項資助,惟立法過程一波三折,鄭泳舜稱政府應在立法會復會後盡快安排通過。
過渡性房屋有助減輕劏房需求,惟興建一個項目往往需要數以年計的時間,未能即時回應社會需要。鄭泳舜稱,現時仍有不少基層市民需要將一半的收入用作交租,餘下的生活費已所剩無幾,因此建議政府應積極研究推出租金津貼,助輪候公屋逾三年的市民減輕租樓壓力。
鄭泳舜表示,現在居住不適設居所的住戶約十萬戶,而過渡性房屋未來三年目標僅興建一萬伙,不足以完全應付該批住戶的需求,再加上房屋興建需時,因此他相信租金津貼為一個短期的解困措施。
鄭泳舜指,最近探訪一個居住在深水埗的家庭,一家四口居住在百多呎單位,父母收入僅一萬七千多元,惟每月需付七千元租金,租金佔家庭收入差不多一半,生活相當吃力。他建議,租金津貼的目標應幫助輪候公屋逾三年的租戶,做法可參考綜援的租金寬減,若每月租金高過收入某個百分比,政府就可為租戶補貼多出的金額。
對於部分市民擔心租金津貼會帶動租金上升,鄭泳舜稱,政府可因應租金情況,再決定會否推出租金管制。他指,現時劏房住戶面對的保障較少,除了業主提高劏房水費及電費的價格,同時部分業主亦不願與租客簽租約,致業主可隨意加租等,因此建議政府應推出標準合約等措施保障租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