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3
東方日報
千禧年代,現任經民聯議員石禮謙為當時的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行政總裁,他覺得想做的事情都已經做了,於是決定退休,但三個月後,他在地產發展商的邀請下,嘗試參選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功能界別,當時他對政治沒有太多認識,但一做竟做足了二十年。現年屆七十五歲的石禮謙,仍然有心有力,在關注業界發展的同時,亦非常關心普羅市民的衣食住行,特別是公營房屋供應不達標問題,他建議政府多管齊下開拓土地建屋,提高市民、特別是年輕新一代的歸屬感,以減少社會矛盾。
石禮謙回憶當年參選,認為地產只是社會的一分子,若社會不公平,便無法良好發展,故他希望能盡力令香港變得更好,希望為新一代打造更好的香港,「滿懷希望想做好多好嘢,於是做吓就一屆、兩屆,至今已係第五屆」。只可惜事與願違,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分化嚴重,市民不懂得感恩,年輕人迷惘,都是源於社會的不公平,儘管政府每年投放很多資源到教育、福利及醫療上,但社會仍出現違法佔領行動(佔中)及反修例風波,年輕人仍有很多怨氣。
建議發展郊園邊陲地農地棕地
石認為,這歸咎於年輕人缺乏歸屬感,而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沒有良好的居住環境。香港樓價貴絕全球,有研究更指出,一個普通打工仔,需不吃不喝儲蓄十九年才夠支付首期,令年輕人對前途毫無信心。但石不認為每個人都要買樓置業,現時全港仍有一百萬戶公屋住戶,他們只需要繳交便宜的租金,便能享受香港的繁榮,但無可否認的是公屋輪候冊申請人高達二十九萬人,故房屋供應短缺是最根本的問題。
因此,他每年都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建議,促使政府積極解決房屋問題,他認為政府必須要有膽識,因為「呢屆政府唔做將來會更難解決」,建議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農地甚至棕地,務求可以提供足夠的公屋或居屋單位,要讓年輕人明白香港寸金尺土,但不用買樓置業,也有地方住,也可以住得好一些。
港護理院不足 爭取大灣區增建
其次,社會有不少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無法入住政府資助的護理院。石慨嘆,他們年輕時盡能力貢獻社會,創造香港今日的繁榮安定,但在人生最後的日子,連如此低微的要求,政府都無法滿足,部分需輪候逾四年之久,更有人等不及入住便逝世。他對老人家有一份責任感,希望老有所歸。
石禮謙促請港府與大灣區政府商討,爭取在大灣區建設政府療理房屋,解決長者問題。至於醫療方面,由於本港的醫護人手長期不足,他建議引入更多海外醫生;又建議輸入建築業外勞,以直接降低建築成本。
貢獻議會20年 望社會穩定發展
眨眼二十年,石禮謙感慨自己剛做議員時充滿信心、充滿希望,但「做完一屆仲有信心但希望少咗」,而過去回歸二十三年,做到了繁榮,但沒有做到安定,才會衍生種種問題。儘管如此,他服務社會及市民的心依然不變,雖然政績美中不足,但未來無論是老一輩、還是年輕一代的衣食住行,他都希望可以繼續關顧;又希望《港區國安法》落實後,可以令香港繁榮穩定、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