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8
明報
【明報專訊】最近幫《明報》在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搞了兩場海外物業展暨投資講座,都出現爆場情况,筆者在講座中指出,港人對海外物業感興趣,除了是近月香港亂局促成,也和香港樓價高企,多年來升幅遠遠拋離港人收入和負擔能力有關。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港大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最近也公開表示,今天本港出現的並非房屋問題,而是貧富懸殊問題,房屋問題只是貧富懸殊問題的表徵。
王于漸:房屋問題只是貧富懸殊表徵
根據團結基金引述的數據,2003至2018年的15年期間,本港家庭入息中位數只增長了80%,但樓價同期卻大幅增長5.13倍(見圖1),明顯地,過去10多年如單靠打工而沒有物業資產,其累積財富能力會遠遠遜於有樓階層,至少在財富上造成的社會撕裂,亦可能是近年社會怨氣積累的重要原因。王于漸建議,參考新加坡組屋模式,由市民透過購買公營房屋分享樓價升值好處,例如重推租置計劃,令公屋戶可購買單位,「而且要平賣,價(補價金額)要鎖住」,居屋亦要鎖定補價金額,減少業主補價負擔;至於超出居屋申請資格的市民,政府應提供首置免息貸款協助。
以今日香港的政治爭拗,政府要如新加坡模式大量提供組屋的解決方案,未必可在一時三刻做到,在樓價較低的海外地區置業或許是可以考慮的方案。朋友樓巿投資高手湯文亮出席上述的投資講座時便提到,如要投資海外的「磚頭」,有三點要留意:一是要選擇樓價「低水」的地方,馬來西亞是其一,二是如那個地方的人較懶,自己的相對競爭力便可提升,而第三點是盡量少借外匯做按揭,減低匯率風險。
港府管治效率佳 搵地成效差
話說回來,近期多了港人投資海外物業。甚至移民或移居海外,一種說法是指香港政府無能,處理不到亂局,不過朋友雷鼎鳴教授的一篇文章引述了世界銀行的全球比較數據,其中的政府效率(government effectiveness)指數,香港近十多年卻不斷攀升,截至2017年香港政府效率指數高達1.90(根據計算公式,指數最高只可能達到2.5,最低為-2.5),不單遠高於1996年回歸前只得1.04,單計2017年,也高於所謂「民主大國」美國的1.55和中國內地的0.42(其實中國10多年來一直保持升勢),至於被反對派推許曾發生顏色革命的烏克蘭,2017年的政府效率指數則只有-0.46(見圖2)。
筆者素來政治中立,從沒偏幫政府,上述數字雖顯示香港政府效率在全球層面屬高水平,但也覺得政府近年在搵地方面成效低下,就如發展局日前公布本財年第三季(10月至12月)賣地計劃,當中招標兩幅官地住宅地皮,可興建980伙,鐵路物業則有1幅,可建約2000伙,連同私人重建/發展項目,合共提供3080個單位。美聯物業的研究報告表示,若與本財年首三季(4至12月)賣地計劃一併合共提供約9230個單位,僅佔年度目標1.35萬伙約68%,除非期內一如2017/18年度有大型補地價項目,否則若本財年僅達標的話,實際供應數字將見9年新低(見圖3)。
解決樓價高企 首重開拓新土地
政府賣地及其他土地供應可建私人住宅銳減,其中一個原因是特首林鄭月娥之前公布將住宅供應的公私營比例由6:4改變為7:3,令不少原計劃發展私人住宅土地改作興建公營房屋,私宅土地變相減少,但其實計入公營住宅,整體的住宅供應未必大減。
筆者覺得,左手交右手絕非解決香港房屋供應和樓價高企的好辦法,最重要還是開拓新土地,但卻遇到極大阻力,如情况持續甚至惡化,其實最終結果也是「攬炒」。
說到攬炒,筆者在上述的演講後到日本小休3天,在銀座街頭漫步,聽到的都是普通話,內地人來港旅客銳減,有預測指黃金周到港的旅客人數會減少一半,香港的酒店和零售業確已遭「攬炒」。
說回今次的日本行,主要是「hea吓」充電,當地近銀座的五星級酒店每晚只是千餘元,高檔食肆消費確是廉宜,收費只是香港三分之一左右,如能如此,相信和日本物業的價格和租金遠低於香港有關。
約兩年前也曾到訪日本,當時看了一個東京仍是空地的地盤,計劃興建作民宿用途的7層高物業,其時放售索價只是數千萬港元,現時落成而單位也已出租運作。最近筆者也有朋友代理一個大阪的酒店分契單位盤,提供約6厘租金回報,銷情也不俗,港人到海外分散投資確已成為潮流。
[陸振球 樓市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