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6
明報
【明報社評】「新世界發展」宣布撥出300萬平方呎農地,供政府或社企興建社會房屋。反修例風暴不息,有意見認為要正視社會深層次矛盾,政府加緊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消息甚囂塵上,內地官媒更罕有抨擊本港一些既得利益集團囤地「賺到盡」,這次新世界捐地,難免成為政治話題,然而香港風雨飄搖,需要各界同舟共濟,有發展商捐地建屋承擔更大社會責任,始終是好事,最重要是具體執行不會荒腔走板。香港土地房屋問題,與貧富懸殊等死結緊扣相連,需以嶄新思維尋求突破,政府應多聽不同意見,摸索既可行又可持續的新政策。
新世界捐地300萬呎
市民聽其言觀其行
本港四大發展商擁有逾億平方呎(超過1000公頃)農地儲備,當中以恒地最多(約佔45%),其次是新地(約30%),新世界和長實分別佔16%和9%。政府覓地建屋舉步維艱,最近市場盛傳政府有意引用《收回土地條例》(下稱《條例》),加快向發展商收回農地興建公屋。新世界再三表示,今次捐地與引用《條例》倡議無關,強調捐地計劃籌備超過一年,早於去年初已與社企「要有光」簽訂合作備忘錄,興建供低收入家庭居住的社會房屋;不過以當前社會氛圍,捐地決定無可避免惹來很多政治聯想。
反修例風暴持續至今3個多月,示威者堅持「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惟亦有意見認為危機背後折射了社會深層次矛盾,若非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置業安居難若登天,社會也不會出現「攬炒」氛圍。新華社時評也罕有詳談香港民生問題,批評一些「既得利益集團」阻礙政府增加土地供應,從而抬高自己囤積土地的價碼,牟取最大利益。不少人認為「有恒產者有恒心」,置業安居有助社會穩定,亦有人認為改善住屋問題,與回應年輕人政治訴求是兩碼子的事,然而要求發展產承擔更大社會責任的聲音,明顯愈來愈響亮。
近年恒地創辦人李兆基曾捐地給慈善團體,興建青年宿舍和安老院舍。今次新世界承諾捐出的地皮,相當於該公司農地儲備約17%,折合約28公頃土地,面積相當於1.5個維園。香港未來8年缺地多達800公頃,28公頃地皮對紓緩整體土地房屋供應幫助有限,惟論面積規模也不能說是小,比起政府準備短期內收回的粉嶺高球場東邊32公頃土地,只是略小一點。
過去20多年,發展商予取予攜「賺到盡」,市民「領教」太多,不會輕信漂亮承諾。這次新世界答應捐地300萬呎,還有很多執行細節有待釐清,例如具體地皮會否太偏遠不便、社企是否有足夠人力物力處理地皮、落實安排會否拖拉多年、未來捐地選址會否「順帶」有利集團鄰近地皮發展等。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愈益尖銳,發展商必須改變昔日「賺到盡」思維。聽其言,觀其行,我們期望新世界能夠說到做到,負起更多社會責任,其他發展商亦應多考慮社會整體利益,不要竭澤而漁。
房屋政策要「膽大心細」
全民置業夢知易行難
香港房屋問題水深火熱,不少民間團體提出種種大膽構思,最新例子是團結香港基金提出的「港人組屋計劃」,以重推優化版「租者置其屋」計劃、放寬出售未補價資助房屋、向首次置業青年提供免息貸款務求「一成首期可上樓」,以及向公屋輪候冊家庭提供租金津貼等,希望最終讓七至八成市民擁有恒產。團結基金顧問王于漸認為,今日香港面對的不是房屋問題,而是貧富懸殊,中下層市民和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置業階梯斷裂真正原因,是很多市民無錢踏上更高階梯,只能靠政府出手相助。團結基金的倡議,簡言之就是津貼市民廉價買樓,分享經濟繁榮成果。
房屋問題確與貧富懸殊緊扣相連,參考新加坡組屋經驗,聽起來也相當吸引,惟新加坡組屋的成功,背後有很多因素,諸如供應充足,以及有中央公積金計劃配合等,星洲九成人擁有自置物業的經驗,是否有可能移植到香港,一直備受質疑。香港公屋政策多年來最大作用,是提供社會安全網,照顧低收入家庭,團結基金的倡議,實際是政策顛覆巨變,政府大舉資助市民「廉價買樓」,變相是以房屋政策實現財富再分配,作為處理貧富懸殊的手段,政府介入變得如此深,錢從何來,必須深入考慮。
當代資本主義加劇社會貧富懸殊,皮凱蒂等學者提出開徵富人稅實現財富再分配。香港並非奉行累進稅制的社會,政府動用巨額公帑資助低下層和年輕人買樓,主力埋單的,是交稅最多的中產一族,而非最富裕一群。若沒有稅制改革配合,資助「全民安居」在政治上未必行得通,在房屋供應不足下,更有可能刺激樓價。政府思考房屋問題,需要多聽不同意見,取長補短,同時亦要考慮實際可操作性,以及財政上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