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4
經濟日報
近日樓市氣氛轉差,二手樓市蝕讓個案突然增多。不過,很多看似蝕讓的個案其實只是業主內部操作,俗稱左手交右手,其實一切只是為了迴避高昂的辣招稅。
業主內部轉讓 避高昂辣招稅
例如有龍床盤之稱的屯門菁雋,12月份已經錄得5宗二手轉售個案,以項目7月份推售計,業主持貨尚未足半年,交易涉及20%額外印花稅,全部業主要蝕大本離場。其中,一個20樓單位,實用面積141平方呎,原業主7月以230.3萬元購入,上月底以230.3萬轉售,帳面平手離場,惟持貨不足半年,要支付46.6萬額外印花稅,雖然登記買賣雙方姓氏不同,但相信並非真正的二手蝕讓。
另一宗更是帳面蝕讓,一個16樓單位,實用面積134平方呎,原業主7月以213.6萬購入,登記以200萬元轉售,帳面蝕讓13.6萬,若連額外印花稅計即蝕讓逾56.3萬元。不過,登記資料顯示買賣雙方同姓,應該屬於父子關係,而近親關係內部轉讓不用支付額外印花稅,所以是次「蝕讓賣樓」,樓價200萬僅支付印花稅100元。
翻查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上述以「蝕讓價」向兒子買樓的父親,原來是內部轉讓慳稅的老手。原來這名父親原本持有九龍站漾日居一個3房大單位,2017年8月以內部轉讓形式轉讓予太太名下,交易金額1,600萬元,以一半業權交易計算釐印費,即約30萬元。甩名之後,2017年10月以首置名義購入大角咀海帆軒一個2房單位,印花稅32.3萬元,比未甩名前應支付的129萬元,即使連內部轉讓的費用計算,慳稅62.3萬元。至今年7月,該名父親再讓兒子以首置名義購入菁雋的單位,釐印費又由應付的32.04萬元,降至1.37萬,然後以「蝕讓價」內部轉讓。
甩名自製首置客 政府應整治
大埔比華利山別墅萊茵道一個單位,原本由一對夫婦聯名購入,當年購入價2,753萬元。上月底才登記以2,300萬元易手,表面上蝕讓453萬元,實質上僅屬內部轉讓,以上述樓價計,僅支付釐印費約47萬元。
甩名的業主相隔兩星期後,即以首置身份購入逸瓏灣一個海景4房單位,成交金額4,286萬元,僅支付釐印費181.4萬元。若新買家沒有自製首置身份則需要支付樓價15%辣招稅,即逾640萬元。換言之,相關買家甩名後入市,共可節省逾400萬元辣招稅。
從上述個案可以反映,市場對於甩名自製首置身份再買樓慳稅的操作愈來愈熟悉,根據Q房網統計顯示,2019年1至7月,共錄得3,000宗內部轉讓登記個案,看來政府有必要出手整治。
撰文 : 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