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明報
【明報社評】土地房屋問題困擾香港,亦是社會深層次矛盾其中一個死結。政府再三表示致力增加土地供應,解決房屋問題,然而另一邊廂,當局卻以「住戶數目淨增長下跌」為由,連續第二年調低長遠房屋供應目標。香港樓價高企,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劏房戶數目有增無減,政府的責任是迎難而上,設法增加供應,而不是玩弄數字遊戲,以「造數」方式處理社會深層次矛盾,根本是自欺欺人。社會各界對房屋需求殷切,當局不能因為覓地建屋困難,便削足就履,堆砌藉口降低供應目標,縮窄與實際建屋量的差距,自圓其說「目標達成」。
調低房屋供應目標
數字操作自欺欺人
香港房屋供求嚴重失衡,政府2014年公布《長遠房屋策略》(下稱《長策》),透過增建公營房屋及持續土地供應,希望逐步改善失衡狀况,當時《長策》訂下的未來10年公私營房屋總供應目標是48萬伙。白駒過隙,五載過去,公營房屋供應年年未能達標,倒是房屋供應目標卻再三下調。
運房局繼去年將房屋供應總目標降至45萬伙後,近日最新公布的《長策》周年進度報告(下稱「報告」),更將目標進一步降至43萬伙,比5年前所訂目標足足少了一成,當中公營房屋總供應目標,由去年的31.5萬伙減至今年的30.1萬伙,相差1.4萬個單位。私樓單位方面,新目標為12.9萬個,亦比原先目標為低。當局表示,由於「建屋進度加快」,預計10年公營房屋建屋量可達到27.2萬伙,供應缺口將降至2.9萬伙,比去年6.7萬伙大幅減少。
「報告」搬出一堆數字,企圖營造房屋供求失衡「明顯改善」印象,然而這跟市民的認知差距實在很遠。香港經濟衰退,樓價卻僅是大漲小回,預料全年仍然錄得升幅,問題歸根究柢就是私樓供應不足;公營房屋方面,公屋申請多達26萬宗,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年多,遠遠超過政府訂下的3年目標,萬計劏房戶望穿秋水,不知何時才有機會上樓。
政府建屋量估算,主要是基於填海、新發展區及改劃土地等項目能提早完成,然而觀乎往績和已有資料,實在很難令人有信心。今年8月,房委會更新公營房屋建設計劃資料,預料未來5年公營房屋落成量只有約10萬伙,與建屋目標相比,相差超過5萬伙。公屋聯會指出,回首過去5年,公營房屋建屋量比原定目標少了約5萬個單位,未來5年「房屋赤字」只怕有增無減。當局聲稱公營房屋供應缺口可望大幅收窄,看在公眾眼裏,更似是玩弄數字遊戲,多於反映社會現實。
過去數年,政府雖有努力覓地建屋,然而進展甚為有限。舉例說,早前政府表示將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向發展商收回新界農地,涉及土地數百公頃,然而已卸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的黃遠輝指出,有關土地其實早已列入「已知土地供應」範圍,即使收地順利,也無助於填補1200公頃土地短缺。政府有否嚴重高估未來5年建屋量,本已叫人相當懷疑,至於一再調低建屋目標的做法,就更令人質疑當局想「搬龍門」,好讓實際建屋量與目標不至於相差太遠,以免太過難看。
房屋供應愈多愈好
勒馬收韁於理不合
運房局長陳帆表示,下調公私營房屋總目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統計處評估的住戶數目淨增長有所下跌,二是差估署推算的私營房屋空置量調整有所收窄,相關數字均由政府部門專業估算,有一定基礎,當局沒有「篤數」,云云。社會各界對公私營房屋需求殷切,每逢居屋派表申請,例必反應熱烈,住戶數目淨增長下降,不等於社會的房屋需求減少。香港樓價高企,年輕人「上車」困難,政府遏抑樓價最有效方法,就是力谷私樓和資助房屋供應;為了落實公屋「3年上樓」承諾,政府更有責任多建公屋,沒理由因為住戶數目淨增長下降,就勒馬收韁下調房屋供應目標,人為製造供應緊張。
政府強調要處理社會深層次矛盾,土地房屋問題可說是重中之重,政府必須有迎難而上的決心,用「造數」手法去「處理」深層次矛盾是自欺欺人。土地供應小組過去多次指出,市民希望住好些住大些,政府增加土地供應「愈多愈好」,若用同一邏輯處理房屋問題,實在看不到有理由下調房屋供應目標。「報告」提到,全港「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數目為11.91萬個,較去年增加2500個,其中居住在僭建物的住戶更較去年增加400個。政府官員應該撫心自問,一再下調公屋供應目標,對於大批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來說,究竟意味着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