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8
經濟日報
近期本港受到社會事件和中美貿易戰升級影響,樓價及成交量僅稍偏軟,只有個別業主劈價賣樓。但劈價只屬個別例子,加上2010年底政府陸續實施的樓市辣招,樓市泡沫經已消失淨盡,樓價縱要下跌主調仍是有秩序的。另外,全球息口向下,亦有助抵銷樓市拋售壓力。
香港自從2010年底開始,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從價印花稅(DSD)等等辣招相繼推出及加碼,並且透過香港金融管理局收緊按揭貸款措施,這9年來樓市泡沫經已被擠得一乾二淨。90年代初,在沒有各種辣招及收緊按揭制度之前,非但買樓有9成按揭,並且有確認人方式買賣,其中涉及不少炒家參與,所佔比例不低。
SSD綁3年 短炒消失
自從1997年樓市「八萬五」推出加上亞洲金融風暴,樓市暴跌,短炒的弊病暴露無遺,一些涉及確認人的買賣活動,因炒家失蹤而「斷纜」無法完成交易,加劇樓市跌勢並持續多年。
2010年底政府陸續實施各種辣招,其中額外印花稅「被綁」最多長達3年及後稅率最高達到樓價20%,短炒活動消失,以確認人名義炒作幾乎已被市場遺忘。
9年來政府在樓市不斷將辣招加辣,炒家經已在樓市中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且置業人士買樓首期要普遍付出樓價4、5成之外,更要合乎金管局向銀行指定的壓力測試,才可申請按揭貸款,所以絕大部分有能力買樓人士都真材實料財力不凡。近年物業市場炒家基本上已絕迹,買家由用家主導,故相信樓價急跌的機會不大,料樓價只會逐步回落。
置業首期收緊至樓價4、5成,無形中業主已向銀行交付高達4、5成保證金,樓價縱有下調,亦很難跌去4、5成,銀行資產質素不會因樓價稍稍下跌而變壞。樓市受到本港社會事件及貿易戰影響,但樓價在今年6月底創出歷史新高,以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計算,去到9月初樓價比高峰只下跌2.43%,跌幅溫和。
樓價因社會事件及貿易戰回軟,但也有美國以至全球息口趨跌因素支撑,所以,跌幅會是有秩序向下,不容易急瀉。息口報跌無疑代表經濟欠佳,在投資角度則是資金成本下降,有利投資。本港樓市在好淡因素互相抵銷之下,樓價跌勢應會緩慢而非急挫。
撰文 : 陳永傑 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