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2
經濟日報
80後投資者蔣一洪自7年前開始投資物業,至今已擁有超過30個物業收租,她指,即使在現時樓市下跌周期下仍不妨入市,只要找到低市價2成的筍盤就已經「穩賺」。
投資者蔣一洪(Lucy)自從2013年開始投資物業,當時大概用了270萬元買入黃大仙一個舊樓單位,受惠樓價持續上升,一年多後便旋即以360萬元沽出,帳面賺價約90萬元,雖然當時要支付額外印花稅,但仍毅然沽出再投資其他物業,「第一層樓都是慢慢儲首期,搵細銀碼的單位先上車,借高成數按揭,見有不俗的升幅便轉手套現再投資。」過去7年間,由零已變成現時持有超過30個單位,物業偏布本港及東南亞,均以中小型單位為主。
單幢樓交投少 較易低市價買樓
在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下,無論睇樓量以及成交量都大幅萎縮,但蔣現時仍有四出睇樓,物色筍盤入市機會。「我認為買樓最重要是搵低市價的筍盤入市,尤其是低市價15至20%的單位,其實只要你買到就等於穩賺。買樓博炒、等收購始終太高風險,萬一物業最終無人收購怎麼辦?但買到低市價的物業,跌市有更多的防守空間,而升市中甚至能夠賺突。」
她補充,「市價」是很模糊,有些代理會以上一宗成交價作為參考,以此指出今次單位低市價以誘導買家入市,「如果上一宗有是天價成交又怎麼辦,會令人判斷錯誤。」她認為,既然買家最終要找銀行承造按揭,最好還是參考不同銀行對單位的估價,「銀行始終是較為保守的機構,用不同銀行的平均估價最好,緊記不要以業主叫價、上一宗成交作為參考。當然,其後再需要用呎價判斷平與貴仍是十分重要。」
而單幢樓以及小型屋苑,買到低市價單位的機會較多,「由於大型屋苑太多成交,資訊流通快以及透明度高,無論業主以及買家都容易找到數據作參考,相反小型屋苑或單幢樓,市場缺乏盤源下,沒有大型代理行推銷,甚至沒有網上銀行作估價,中間會有比較多空間可以『走盞』。」
樓價料跌1至2成 長遠仍看升
「其實毋須對疫情的影響太過悲觀,短期調整一定會有,香港現時大約有一半人仍在租樓,只是他們買不起,但實際上他們置業意慾十分高,有龐大的剛性需求。另外,土地供應一直不足夠,未來2至3年甚至會跌至低位,今次的調整或者會有10至20%,但長線來說樓市仍然會升。」
蔣自己除了投資住宅外,亦有涉獵工商物業,但她指,今次疫情對中小企有相當大的衝擊,寫字樓價錢必定會有調整,所以她仍比較看好住宅市場,尤其是600萬元以下的細價樓市場,「細價樓始終涵蓋最大眾的市場,客源較多需求亦最大。」
作者、責任編輯:梁振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