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經濟日報
由於香港政府的官僚系統及文化,令香港的房屋問題成為深層次矛盾之一。在香港,上車必須靠父幹的話,便成為世襲制度,令社會階層難以流動、民怨不斷累積。
社會運動已經超過半年,「明日大嶼」是未來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現在連排期上立法會撥款相信也會有困難,通過撥款似乎是癡人說夢話。
「土地共享計劃」原本計劃可釋出150公頃土地,應該在年中提交報告,又延至2020年。長期供應似乎毫無頭緒,至於中期供應則可從動工量估計。根據屋宇署資料,2018年全年動工量只有12,609伙,是2018年全年入伙量的6成。2019年頭9個月也只有6,327伙動工,加上2019年頭10個月只有8,007伙在等待批准預售。可以預見,私樓供應在2021年開始就出現斷崖式下跌。
10月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土地收回條例》,即使成功收回新界土地,也會受制於基建限制。可以發展的地積比率有限,難於提供大量單位、填補不足。
北環線規劃近20年 惟未落實
就以新界北米埔自然濕地保育區(WCA)為例,此濕地面積有1,781公頃,屬保護地帶,固然不能建屋。但包圍WCA周邊的濕地緩衝區(WBA)面積也達1,231公頃,這裏申請建屋,難度極高。根據過往經驗,即使獲批,密度也會低於1,交通配套是其中一個死結。
其實,香港鐵路北環線正好經過該區,可大大解決交通問題。但規劃已近20年,一直只聞樓梯響,未見落實,相信是與估計乘客量不足有關。土地未能大規模發展因為無鐵路,鐵路未能落實因為無足夠人口。又是雞蛋同雞的問題。
香港的土地及居住問題,累積了20多年,已演化至社會及政治問題,政府要大刀闊斧式的改革才行。開發新界土地,宜採取基建先行方式,才能讓土地發揮最大的功能,以便興建更多房屋,讓更多香港人安居樂業。
撰文 : 李峻銘 世紀21奇豐主席及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