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
東方日報
香港回歸逾廿年,困擾經濟的房屋問題至今尚未解決。港府在增加土地供應上一事無成,只管改變公私房屋供應比例拆東牆補西牆,於事無補。如今經濟深度衰退,商業樓市首當其衝,政府賣地收入無以為繼,長此下去,最怕是復甦無期,住宅樓價亦難長期「離地」。港府不善理財,財赤無底,非單無殼蝸牛上車無望,香港的老本亦有敗盡的一天!
中美貿易戰、本土社會動盪和全球瘟疫,已連環重擊香港內外需求,企業看不見前景,減慢投資步伐,甚或另覓他方,樓市氣氛就最能反映經濟景氣程度!近年不但先後有大型商業地流標收場,今年上半年港府賣地收益更僅百億港元,按年急瀉逾八成,並創十一年新低,對於產業結構單一、稅基狹窄、財政長期依賴土地收入的香港,實乃一大警號。
雖然疫情總會過去,但對商業景氣和營商模式已造成深遠影響,例如網購與在家工作盛行,對商舖和寫字樓需求構成打擊,可能永遠難以彌補,奉勸港府且別老神在在,以為土地收入大跌只是短暫,未來必能回復舊觀。誠然,如今香港成為中美矛盾磨心,恐難有寧日,不少厭惡地緣政治風險的投資者和中高產,都選擇減持香港資產,甚至索性離場另覓亞洲據點或移民。面對人才與資金「雙失」,投資意欲低迷,若此趨勢得不到及時扭轉,勢拖慢土地發展步伐,港府能否實現長期建屋目標,不無挑戰。
過去順風順水,港人搵到兩餐,還能勉強承受土地惡策,可如今內外形勢嚴峻,貿易、旅遊及零售業相繼倒下,企業和居民更難搵食,如何能撐下去?最怕「人窮褲穿窿」,動用財政資源救企業保就業是今年「特殊」情況,抑或會演變為長貧難顧,成為財赤「新常態」,真是天曉得!
歲月蹉跎,愈來愈多調查顯示,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近日就有全球競爭力報告指,今年排名急降至第五位。隨着人口老化、公共開支持續增加,房屋政策是香港經濟問題的核心,不能一拖再拖。說到底,經濟興衰足以斷送一地之命運,港府得及早綢繆,把握財政尚算健全的前提下,推行經濟改革,放棄橫跨廿年的萬億明日大嶼計劃,踏踏實實全方位落實善用現有土地資源,提升土地發展審批及行政效率,有效增加土地供應,降低營商成本,市民安居則可穩人心。另方面,必須檢討產業發展策略,除強化金融競爭力外,得設法加快創新科技和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開拓新商機,才能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