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2
明報
【明報社評】反修例風暴不息,民生還是要繼續,政府為下月施政報告籌謀,引用《收回土地條例》(下稱《條例》)釋放新界土地建屋,再成話題。有建制派政黨一改立場全力支持,有地產界人士亦說不反對引用《條例》。反修例風暴是民間對各種不公義的一次大爆發,施政報告需要多讓市民看到公義,而非小恩小惠派糖。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積極引用《條例》收地建屋,大方向沒有問題,關鍵在操作細節。地產商處處「賺到盡」,不會輕易讓利,政府引用《條例》收地,如果只是門面工夫,又或要在其他地方「明益」地產商作為交換條件,市民不會覺得這是伸張公義。
非常時期非常手段
政府收地勿懼官司
反修例風暴與土地房屋問題並無直接關係,就算政府有魔術棒一下子變出大量房屋,也未必能令反修例風暴止息,然而在很多市民眼中,兩者同樣涉及公義問題。香港雖然富裕,可是不少人都覺得這個社會充滿不公義,認為政府在既得利益面前畏首畏尾甚至沆瀣一氣,很多政策都未能反映民意,修例風波成為引爆這股憤怒情緒的藥引。反修例風暴持續3個月,香港已經不再一樣,再搞「小修小補」的一套,不可能重建政治信任,政府需要有豁出去的決心,厲行改革,施政報告如何處理土地房屋問題,將是一個重要指標,檢視政府能否「跳出框框」革新管治思維。
今年初,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發表報告,強調要「多管齊下」在短中長期增加土地供應,具體「藥方」包括優先收回粉嶺高球場東邊32公頃土地、發展新界棕地和私人發展商手上的農地儲備,以及東大嶼填海興建人工島等。土地小組的報告,是經過近半年土地大辯論得來,綜合了廣泛民意,所開「藥方」依然有效,毋須亦不應廢棄,不過政府在具體執行方面可以調整,回應社會公義問題。舉例說,土地小組出於基建配套等現實考慮,主張「優先收回」粉嶺高球場東邊32公頃土地建屋,可是政府仍然可以選擇一併收回餘下140公頃高球場地,全面開放公眾使用,結束目前「明益」小撮權貴的安排。至於發展私人農地儲備方面,政府也應該多讓公眾看到公義。
經過多年收購,地產商手握超過1000公頃 (逾1億平方呎)新界農地,當中很多因為欠缺基建配套,長期閒置。釋放新界私人農地發展潛力,離不開兩大方法,一是由政府確立「公共用途」,引用《條例》收回私人農地,用來興建公營房屋和公共設施;一是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由政府提供道路基建,方便地產商發展相關土地,換取地產商同意將部分土地用來興建資助公營房屋。土地報告強調兩種做法可以並行不悖,重點是小心處理,引用《條例》涉及私有產權問題,易惹官司,必須確保所收土地全作公共用途,不會用來建私樓;公私營合作則要以公開透明機制,杜絕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之嫌。
香港樓價高企,地產商為求「賺到盡」,從來不會對市民「網開一面」。特區政府逾一半收入來自房地產,不少人質疑政府對地產商投鼠忌器,對公私營合作充滿懷疑,認為多用《條例》收回地產商囤積的閒置土地,才是恰當做法。修例風波令市民對政府信任度跌至谷底,現在談大規模公私營合作,很難取信於民,現實操作困難度隨時比收地更高,政府多用《條例》這把「尚方寶劍」收地建屋,既是現實情况使然,同時亦可回應市民對土地公義的期望,即使要打官司,亦要迎難而上。
收地補償須公道
避免讓利地產商
近日有建制派政黨一改原先立場,高調呼籲引用《條例》收地增建公營房屋,惹來不少議論和揣測。政黨操作必有政治盤算,選民自有判斷,無論如何,當前最重要是多讓市民看到公義和希望。昨天地產建設商會執行委會主席梁志堅表示,個人不反對當局引用《條例》,又說香港處於困難時期,地產商不能太自私。本港地產商主要業務都在香港和內地,香港政治經濟出現大問題,地產商亦會大受影響,倘若業界明白此一時彼一時,多盡社會責任,當然最好不過,眼下關鍵是握有大量新界農地的個別地產商,是否真的願意顧全大局。梁志堅亦承認,一旦政府大舉引用《條例》收地,不知道會否有地產商提出司法覆核。
政府積極引用《條例》收地,如何給予地產商「補償」,必須密切留意。即使地產商接受現有做法,根據甲級農地標準,以每平方呎1300多元計算賠償金,可是地產商財雄勢大,仍有很多方法在其他方面向政府索要好處作為「交換條件」,業界也可能趁勢提出各種要求,諸如要政府「減辣」又或廢除一手樓空置稅等措施。如果政府引用《條例》收地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實際操作起來地產商原來除笨有精,公眾不會「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