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9
經濟日報
8月尾,政府推出屯門一幅小型地皮,市場原估計在目前社會撕裂、經濟不穩、加上中美貿易戰加劇的情況下,本來預測發展商出價趨向保守,但今次卻吸引共18間發展商入標競投。
從這蚊形地皮成交中,我們可以獲得甚麼啟示?首先我們瞭解一下甚麼是蚊型地。相對其他城市,香港特別多蚊型地,這跟英治時期規劃有關。香港最初規劃街道和街區都很小,建築物以唐樓為主,一般3至5層高,有樓梯而不設電梯,有些設有騎樓。後來這些唐樓陸續被拆除再建成高樓,但由於街區小,而且部分唐樓被分層出售,業權不容易統一,法律上又沒有強拆之說,所以只能拆多少地便建多少房子,導致蚊型地大量湧現。
用地沒有最小 只有更小
今次成交啟示,筆者觀察到五大特點。第一,大型發展商一般對蚊形地皮也沒有甚麼興趣;第二,今次地皮可以吸引到18間地產商入標,顯示中小型地產發展商對小型地皮有興趣;第三,政府小型地皮供應不足,令中小型地產發展商非常「餓地」,政府真的急需補充土地儲備;第四,高價成交顯示一般發展商有信心政府最終可以解決當前局勢危機;第五,中小型發展商對後市很有信心。
發展商對後市非常有信心,因為大家深知香港剛性住宅需求強勁,尤其是金額較小的中小型住宅,就以今次抽居屋為例,共吸引31萬申請者,假使當中只有一成人回流私樓市場,便已經擁有共31,000人的住宅需求。
蚊型地皮所涉投資金額細,吸引不少中小型發展商參與競投。在寸土呎金的香港,今年可供出售的住宅用地本來就不多,沒有最小,只有更小。筆者希望香港社會可以早日修補撕裂,回到和諧,政府便可以更關注民生,推出更多有利市民的房屋政策,從而加快房屋供應,以紓緩民憤。
撰文 : 謝順禮 嘉興地產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