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土木工程拓展署和規劃處展開的「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策略性地區先導研究」第二階段公共參與活動,剛於八月結束。該研究始於二○一五年,旨在探討市區內重點區域地下空間發展潛力。第一階段公共參與活動於一七年二月完成。當時結果顯示市民普遍認同適當利用地下空間和提供全天候行人網絡,可紓緩街道上過度擠迫環境和改善行人的連接性,也可透過整體規劃為社區提供多元化及有利民生的用途設施。
聚焦九龍公園地底發展
之後於去年進行的土地大辯論中,發展「岩洞及地下空間」亦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最終向政府提交報告中提出的八個優先建議之一。目前研究則聚焦尖沙咀九龍公園的地底發展。政府的概念方案包括建造多用途的地下空間,內設全天候和無障礙的地下行人網絡,亦會提供社區空間、零售餐飲和停車等多元設施。優化地下空間的使用,並提升區內暢達性及優化步行環境。
一八年中這兩個政府部門也曾以九龍公園為題,聯合舉辦一個「地下空間概念設計比賽」,廣邀包括香港建築師學會等相關專業學會的年輕會員,及大專院校相關學科學生參加。而專業組優勝作品「宛自天開」規劃方案,就提出為密閉地下空間敞開天窗,引入自然陽光,通過洞穴將公園公共空間延伸至地下。
署方這次向公眾提供的諮詢方案,亦有參考上述優勝方案的發展理念:致力減少發展地下空間對公園的潛在影響,保留公園內的古樹名木、文物建築及鳥湖。並建議在地下空間發展完成後,把九龍公園的園區優化,以構建一個可持續的綠色公園。
香港已發展的土地僅佔全港土地的四分之一。其中主要的政治經濟貿易活動,以及旅遊購物重點更高度集中在維港兩岸的港島及九龍半島。多年來局限性規劃策略造成市區人口過度密集,社區環境日趨惡化,實有迫切改善需要。
然而香港市區土地資源有限,地上發展空間捉襟見肘。如應用「三維發展,一地多用」規劃策略,發展地下空間,可騰出地面土地用於房屋、辦公等剛性需求。同時區域性地下行人系統連接交通運輸網絡,亦可紓緩地面人車爭路的問題,提升社區環境質素,有助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不應過分側重商業元素
尖沙咀是重點核心消費區,九龍公園更是位於中樞位置;東臨彌敦道,西接海港城,公園西北面則通往高鐵西九總站及西九文化區,人流絡繹不絕。如公園地下設有行人步行網絡,可將各區和東南角的港鐵尖沙咀站及西北角的西鐵柯士甸站/高鐵西九總站連貫起來,有助紓解地面的人流。同時可結合公園地下空間的發展,彌補因地面土地不足而未能提供的社區設施。
雖然過往有不少國際城市都有成功的地下發展項目,包括加拿大多倫多與蒙特利爾地下城,日本地下購物街、芬蘭地底美術館、音樂廳及教堂等。但政府提出的規劃方案,仍有不少需要推敲之處。
地下發展項目出於經濟可行性的考量,引入商業用途設施或無可厚非,但尖沙咀區內的商場及商舖不少,似乎不缺零售和餐飲樓面面積,故公園地下發展不應過分側重商業元素。同時尖沙咀現有地面道路容量有限,未必可以容納額外的車流,故要考慮設置相關停車配套設施,必須先對區域性交通進行通盤規劃研究,包括地面道路改善措施。城市未來發展須有持續性,減少碳排放是應有之義,而尖沙咀公共交通網絡便利,故跨區實應優先考慮利用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區內交通則以行人為本。
此外,亦有不少市民關注發展對公園現有環境及設施的破壞,地下建築較高昂的造價及項目成本效益。相信政府要做進一步的周詳規劃及解說以釋疑慮。
陳沐文
香港建築師學會前會長
作者:陳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