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7
經濟日報
香港樓市向來是以「供應主導」,多談「供應」、少談「需求」,無論是長遠房屋策略每年更新十年建屋目標,以至運輸及房屋局每季有公布私人住宅潛在供應,盡管港府亦有推行俗稱「辣招」的需求管理措施,不過近年亦已甚少談及。
事實上,早於2013年港府發表長遠房屋策略的諮詢文件,當時港府已表明會採取「供應主導」的策略,在策略上,大前提是要持續增加供應穩定樓市,重建房屋階梯,重視公營房屋(即公屋、居屋)的作用,促進社會流動,以長遠根本地解決供求失衡的問題。
去年落成量 按年減35.5%
奈何要穩定地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確實是「知易行難」,按運房局最新公布,截至去年第四季最新私人住宅潛在供應,原來去年全年的私樓落成量只有13,600伙,較2018年的20,989伙大幅減少35.5%,亦是按年私樓落成量,自2015年起連升4年後首度回落,數字反映私樓落成持續增加的願景,與現實環境卻是「好景不常」。
翻查差餉物業估價署香港物業報告2019,政府原先預測去年私樓落成量可達18,693伙,奈何最終落成量只達原先預測的七成左右,當然相信大家亦明白要準確預測每年的私樓落成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始終每一個新盤的建築進度,會受多方因素影響,除天氣因素外,亦會受不少實際環境影響,去年社會事件多少亦可能會影響部分新盤的建築進度,再者近月武漢肺炎肆虐,或多或少會令部分新盤因而暫時局部停工。
心水清讀者或許會知道,如果以落成量來作為新樓供應計算,因應去年新樓銷售量顯著上升,而新樓落成量又大幅回落,此消彼長下去年新樓市場再度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不過其實新盤供應亦有另一個理解,如果按施工量計算,因應去年新樓施工量亦達18,500伙,與去年新樓銷售量(按一手住宅物業銷售資訊網成交紀錄冊計算)相當接近。
總體而言,近年新樓供應正面對「樽頸」,新樓供不應求或許已重新出現,不過與此同時,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樓市調整期勢必持續,加上本地經濟正陷入衰退,市場對新樓需求亦可能會有所減少,不過無論如何,新樓供求仍然趨向緊張,相信整體樓市整固幅度仍然有限。
撰文 : 陳坤興 Q房網香港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