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經濟日報
昨日《經濟日報》「有政戲」專欄提到,人大政協兩會,有政黨團體提出解決香港土地問題的提案,均建議中央向香港提供土地,如果成事,就要跟「明日大嶼」說再見了。
民建聯的提案是在大灣區兩個選址,填海建造「香港城」,即珠海市桂山島,以及港珠澳大橋珠海段南側。這兩個選址,每處可至少提供10平方公里(約1,000公頃)的未發展用地,足以提供大量住屋單位,並打造成一個集商業、專上教育、科研,以及現代物流和工業的新型經濟中心,中央可視乎情況提供財政補助。
工聯會則建議,中央參考澳門的「橫琴模式」,在深圳、中山、珠海及惠州4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內,撥出約30平方公里土地,給香港發展新社區,由特區政府管轄,實行香港法律,預料可容納約50萬港人居住,港府可規劃區內發展,包括興建公屋、醫院、學校等。
這些撥地或填海構想,自然讓人想起明日大嶼願景。
2018年10月,特首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明日大嶼正式登場,當時她花了超過2,000字闡釋整個填海大計,篇幅應該是20多年施政報告有關填海建屋的總和了。她提到,政府決定馬上展開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研究和設計工作將於短期內啟動,爭取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2025年展開。透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用作興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7成為公營房屋。預計首階段的住宅單位可在2032年入伙。
2019年10月,同樣是特首施政報告,香港飽受社會事件衝擊,明日大嶼規模變成標榜為1,000公頃,與民建聯所提涉及土地相若。施政報告中指出,在「明日大嶼願景」下的中部水域填海,可創造大片新增土地作整全規劃,是一個中長期增闢土地的重要措施,而連接人工島的策略性運輸基建網絡亦可紓緩現時西鐵和屯門公路的擠迫。交椅洲人工島不單會為香港提供1,000公頃的土地,也有空間為下一代建設一個嶄新的社區。
倘內地助填海 慳時間免爭拗
特首在報告中回應指十分理解現時部分社會人士對發展人工島存在疑慮,包括為甚麼要大規模填海、為誰造地建屋,及如何保護環境和確保成本效益,這些爭論至今未解。特首表示會繼續努力向公眾解釋項目的目標和技術研究,並搭建平台讓不同專業人士和青年可參與構建人工島的城市設計等。
現實是,2020年5月「平台」未見、明日大嶼研究撥款未批。如果上述新的土地計劃由內地出手推行,明日大嶼會否胎死腹中?翻查附表資料,明日大嶼6,240億元的造價估算,新造地同樣要填海及交通基建,可以慳多少?內地協助填海若收特惠價,六折已是數百億元,但最重要的應該是慳時間,不用再拗填海不填海的問題。
撰文 : 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