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6
經濟日報
港府發表明日大嶼1,000公頃土地,6,240億元的成本估算,料又再掀起新一輪社會討論,唐榮高速翻查了1997年至2018年的施政報告,在「明日大嶼」以前,填海從來不是「主角」。
1997年,特首董建華
「進行荃灣海灣和青洲填海計劃。」
完了!就這麽多,那個年頭不愁土地問題,因為有西九、東涌、舊機場、將軍澳等等填海地待命。
然後,「填海」一詞,在董建華及曾蔭權施政報告中消失了十多年。
2010-11年,特首曾蔭權
「我們會就維港以外進行適度的填海諮詢公眾,長遠增加可用的土地。」
2011-12年,特首曾蔭權
「探討在維港以外進行適度填海,即將展開公眾諮詢。」
2013年,特首梁振英
「維港以外適度填海,我們會在盡量減少對環境和海洋生態影響的大前提下,積極於維港以外填海,納入土地儲備。我們會按照第一階段公眾諮詢訂定的填海選址準則,提出可進一步考慮的填海地點,盡快展開第二階段諮詢,並選擇方案進行規劃、環境及工程可行性研究,希望藉此提供總面積約2,000至3,000公頃的土地。初步考慮的選址包括大嶼山北、屯門的龍鼓灘、青衣西南和馬料水近城門河河口一帶,土地面積共約600公頃。」
終於能有一整段,而不是像過去僅僅一句的篇幅了。
2014年,特首梁振英
「政府現正進行大嶼山北面水域的累計性環境影響評估,並會陸續為各填海地點展開研究,包括配合開拓東大嶼都會進行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策略性研究,以及大嶼山欣澳填海計劃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其他近岸填海地點的初步可行性研究,亦會陸續展開。」
人工島登場。
2015年,特首梁振英
「長期方面,我們會爭取立法會支持盡速展開「東大嶼都會」的前期研究工作,探討在大嶼山東面水域作人工島發展,包括考慮與此相配套的新界西部地區與港島的交通基建連接。」
東大嶼都會現身。
2016年,特首梁振英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已向我呈交工作報告,建議大嶼山北岸發展為一條經濟及房屋走廊,人口主要在東涌和小蠔灣,而產業發展,包括商業、旅遊及康樂,則分布在機場、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東涌東及欣澳填海區。東北部分則為休閒及娛樂用途。另一個建議是研究發展東大嶼都會,透過在交椅洲附近興建人工島,長遠建設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及居住人口達40至70萬的社區,並連接香港島、大嶼山和新界西。發展模式將以交通基建先行及低碳「智慧城市」為主要參考。」
基本構想都齊備了。
2017年,特首林鄭月娥
「多年來,政府已提出不少增加土地的策略,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改變土地用途、增加土地發展密度、開拓岩洞空間、加快市區更新和發展大嶼山等。」
她選擇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專責小組)將凝聚社會土地最大的共識。
2018年,特首林鄭月娥
明日大嶼登場,她花了超過2,000字闡釋整個填海大計,篇幅應該是20多年施政報告有關填海建屋的總和了:
「政府決定馬上展開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研究和設計工作將於短期內啟動,爭取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2025年展開。透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用作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預計首階段的住宅單位可在2032年入伙。」
推動填海,還須努力!
撰文 : 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