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4
經濟日報
昨日即將卸任的港鐵(00066)主席馬時亨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香港由「爭氣之都」變成「怨氣之都」,年輕人多怨氣,社會出現多個問題,例如樓價高企,令年輕人感到不公。
這個訪問,讓唐榮想起了過往很多的所思所寫。馬主席提到,人工遠追不及樓價的幅度,還記得唐榮早年一篇文章曾計算過,馬時亨出來社會打拼的70年代,以1977年與2017年比較,人工大約上升15倍,樓價卻上升了80倍,年輕人是否因此有強烈的不公感?
自置居所比例跌 難安居樂業
又或者是去年的一篇「危言聳聽」的文章,當時指出:「上車絕望,或者無機會改變生活,應該是構成近年社會激化混亂的原因,而呢個炸彈正愈谷愈大!」「如果某些觸碰社會神經的事件發生,就會大爆發。」
2019年的初夏,的確是大爆發了。當時唐榮是否危言聳聽嗎?附表是港人自置居所比率的變化,港人難以上車置業,又或近年落車後難以再上車等,自置居所比例有持續下跌之勢。2017年,本港擁有自置居所的家庭比例跌至49.2%,到了今年,有最新數字補充,原來2018年亦沒有任何改善,繼續維持在49.2%水平,亦即在五成以下。
分析指出這個自置居所比率無法改善,當中有多重含義,一是屬於1999年後新低,另一是再度跌穿五成的分水嶺,現時。為何認為社會不穩與置業難有關?翻查資料,佔中事件發生在2014年,可以這樣說,是自2000年後,首次逼近50%的分水嶺,比例為50.9%。2016年旺角暴亂,自置居所比例進一步下跌至50.4%。到了2017年,千禧後首破五成,亦可以理解為沒有自置居所的家庭,要較有自置居所的家庭為多。傳統智慧認為,在一個地方擁有自置居所,會讓人專心工作、打拼事業、亦都更愛護、珍惜所在的地方,這種理念在千禧世代,又或今時走上街頭的中學生、大學生是否適用,可能要由社會學家再去驗證了。
政府房屋土地政策 莫忘初心
近期社會經常提到「初心」,唐榮找回特首林鄭月娥第一份施政報告提到的房屋土地理念:
1. 房屋並不是簡單的商品,而適切的居所是市民對政府應有的期望,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因此在尊重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
2. 以置業為主導,讓市民安居,樂以香港為家,政府會致力建立置業階梯,為不同收入的家庭重燃置業希望;
3. 聚焦供應,在「長遠房屋策略」的基礎上,加大增加房屋單位方面的努力;
4. 在土地不足,供應未到位前,想方設法善用現有房屋,滿足長時間輪候公屋的家庭需要和協助居住環境惡劣的居民。
「房屋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莫忘初心!
撰文 : 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