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7
星島日報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破天荒以錄影形式發表《施政報告》,在房屋和土地供應方面重點出擊,希望消解租屋貴和置業難的社會怨氣。部分短期落實的措施,對紓緩住屋問題只能說起到「小效」,由於政府尚無有效方法大增土地供應,中長期拓地建屋措施又因政治弱勢而舉步維艱,房屋短缺和高樓價困局仍難突破。
短期措施中,政府把首次置業可享八、九成按揭的樓價上限,分別調升至一千萬元和八百萬元,落實得最快,即時生效,讓負擔得起供樓的中產,不必因為高昂的首期入場門檻,只能光顧由發展商提供高成數按揭的一手樓,而部分本來沒足夠能力付首期的中產人士也能「上車」。
基層住屋方面,林鄭月娥提出擺脫傳統官方思維,不管會否刺激租金上漲「益了業主」,都會提高綜援家庭租金津貼上限,又會向非公屋及非綜援低收入住戶增加現金津貼,以解其租屋負擔重的燃眉之急。
不過,這些措施只從紓緩即時買樓和租樓負擔來考慮,並沒有增加整體房屋供應,故《施政報告》一出,二手樓業主即封盤及提高叫價,顯示此舉不能為樓價降溫,反有升溫之效,至於「貼錢租樓」會否導致業主加租,還待觀察。
減私樓增公屋 十瓶五蓋
實際上,《施政報告》提出的十大中短期措施,除了重建公務員合作社樓宇,以及花五十億元在三年內提供一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其他無論是增售綠置居,重售「租者置其屋」的公屋單位「貨尾」,增加「白居二」配額,都沒有提升房屋供應數量。
至於明年首季出售安達臣道一幅私人住宅用地作為第二個「首置」先導項目,以及賦予市區重建局新任務,由收地重建純賣私樓改為要兼顧提供資助房屋,做法都只是拆東牆補西牆,減私人樓宇供應來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以求達到公私營房屋供應由六四比轉為七三比。為了重返輪候三年可以上公屋的目標,政府不惜削減建私樓用地,如此做法卻又會托住樓價和租金,進一步推高公屋的需求,形成更長的輪候公屋人龍。
面對現時十個瓶只有五、六個蓋的困局,政府須大增土地供應,林鄭月娥套用新思維,引用《收回土地條例》來收地興建公營房屋,預計未來五年會收回四百多公頃土地。不過,這些土地在規劃階段料會受到不少挑戰,至於其他拓地計畫如公私營合作的「土地共享計畫」、東大嶼填海等,前面都有重重障礙,須擺平複雜的利益矛盾和政治阻力。
社會續動盪 削管治能量
目前政府施政正處於弱勢,要克服這些阻礙將難上加難。林鄭月娥昨天在立法會上只讀了幾句《施政報告》就遭反對派議員叫囂打斷,最後被逼休會,改以錄影形式完成整份《施政報告》演辭,可以預見未來不少措施尋求立法和撥款的過程,必然極之艱巨。
林鄭月娥自己也承認,這份《施政報告》不是近月社會事件的答案,而報告提出的種種惠民措施,不足以帶領社會走出當前的困局。要期望這些措施能夠落實,首要是設法更有效地遏止當前暴力亂局,盡快平息動盪,讓社會恢復秩序和正常運作。
持續了四個月的動亂,令香港政治經濟陷於前所未見的困境,特首統率的政府如果不能以最大決心有效止暴制亂,管治能量將續受消磨,施政舉步維艱,欲透過增加公屋供應等措施來解決社會矛盾,乃本末倒置,難以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