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反修例風暴持續多月,香港未知何時才能「雨過天青」,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新一份《施政報告》,在化解亂局方面未見重大舉措,民生政策重點落在土地房屋,包括提供大幅增加過渡房屋供應、為低收入非公屋住戶提供租金津貼等,當中議論最多的,是放寬按揭保險計劃的樓價上限。近年不少年輕專業人士和新婚夫婦慨嘆「上車」艱難,首期往往要「靠父幹」,放寬按保無疑方便了「上車族」,可是這亦意味他們要承擔較大的置業風險,市民考慮置業必須量力而為,新措施對樓市的影響更要密切留意。
房屋問題當須處理
聚焦民生未緩亂局
修例風波重挫政府管治,面對民主派議員激烈抗議,最終林鄭未能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全文,史無前例要靠預錄影片發表,今天立法會《施政報告》答問會能否順利舉行,仍是未知之數。今年《施政報告》封面顏色是「天空藍」,林鄭表示寓意希望香港可以盡快「雨過天青」重新上路,然而《施政報告》並沒有實質舉措應對反修例風暴,看不到對緩和眼下動盪局勢有顯著幫助。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市民渴望見到更多公義,希望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還原真相,政府單靠聚焦民生議題,很難走出困局,民調顯示六成半市民不滿意今年《施政報告》,乃是意料中事。當然,土地房屋等重大民生問題,始終亦要處理。過去兩年,社會已就土地房屋問題展開了密集深入討論,政府總不能永遠原地踏步,議而不決,一拖再拖。
今年《施政報告》在土地房屋方面着墨甚多,以往政府較有保留的一些做法,亦有納入其中,諸如準備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約700公頃私人土地,用來興建公營房屋和「首置上車盤」。另外,政府未來3年提供1萬個過渡房屋單位,以及將「N無人士」租金津貼恒常化,對暫時紓緩基層住屋問題,亦有一定作用,然而租金津貼措施會否刺激租金上升,政府必須密切留意,避免一法立一弊生。
新一份《施政報告》最多人談論的房屋措施,是放寬按揭保險計劃的樓價上限。根據新措施,按揭證券公司為首置人士提供九成按揭保險的樓價上限,由400萬元大幅提升至800萬元,意味首置人士只需儲夠80萬元首期,就可以做業主。
香港樓價高企,很多年輕人不甘做「樓奴」,惟亦有不少青年,特別是30歲出頭的一群,希望成家立室,對置業有殷切需求。現今樓價400萬元以下單位難尋,很多年輕專業人士和新婚夫婦縱有足夠收入供樓,卻苦於無錢應付首期,有人迫於無奈租樓,每月租金隨時要花超過2萬元;有人則選擇「靠父幹」支付首期,部分父母為幫助子女置業,不惜冒財政風險,連自住物業也拿來做二按。政府放寬按保樓價上限,某程度是以財技協助年輕人「上車」,首置人士找銀行做按揭,只要每月向再保險公司多付一些錢,就可跨過首期門檻自置物業,不用「靠父幹」,亦毋須租樓幫業主「打工」。
放寬按保助「上車」
置業風險要留神
香港土地房屋問題水深火熱,政府改變思維破格行事,有其必要,惟亦要小心行事,畢竟租金津貼、放寬按保樓價上限等舉措,過去不做必有原因,就算政府認為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可以推行,可是措施的利與弊並沒有根本改變。以放寬按保樓價上限為例,有意置業的年輕人可以由「靠父幹」變成「靠政府幹」,可是置業風險和刺激樓價的問題,當局亦不能忽視。
政府強調供款入息比率不變,仍以50%為上限,首置人士要證明「供得起」,然而按證保險公司補充,首置人士如未符合銀行壓力測試,也可透過調整保費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貸款。放寬按保措施,銀行不會有額外風險,再保險公司亦必然做足風險管理,承擔最大風險的一定是置業人士。一成首期可以上車,意味樓價跌一成就可能變成「負資產」,近月香港經濟急速下滑,對基層市民打擊最大,年輕專業人士影響較輕,然而無人能擔保香港經濟和失業率不會進一步惡化,「上車」市民一旦失去飯碗,就有可能面對極大財政壓力。市民置業需要量力而為,政府亦必須留意市况,保留政策彈性,適時調節。
今年《施政報告》有不少措施助人置業,放寬按保僅屬其一。「有恒產者有恒心」,不少人認為,協助市民置業,理論上有助社會穩定,新加坡是一個成功例子,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港星兩地樓市情况並不一樣,香港樓價之高,在全球數一數二,星洲經驗在香港未必合用。觀乎當前香港民情,滿足部分市民置業期望,或許有助遏抑「攬炒」心態,卻不能解決政治問題,政府始終需要設法解開眼前政治死結,不能永遠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