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6
經濟日報
地從何來,填海建明日大嶼似是遙遙無期,現時之計可以說是盡量做到「地盡其用」,新區有不少土地、發展項目地積比率偏低,應鼓勵透過基建大規模發展。
「填海是新增土地來源的唯一選項。」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之前這樣形容填海造地。然而,目前最大規模的填海計劃、明日大嶼人工島項目,在鼓譟的社會氣氛下押後撥款審批,要透過填海新增土地只能繼續「順延」,怎樣善用現存的土地便值得深思。
明日大嶼順延 填海暫無期
香港面積1,106平方公里,但各區發展密度差別極大,港島、九龍市區的住宅地發展密度是9倍、10倍的地積比率,而新界新市鎮的住宅地積比率則是5倍、6倍,去到一些鄉郊地區很多土地的地積比率更只有0.4倍。若果這些新界鄉郊得以「地盡其用」,對於解決地從何來問題將有很大幫助。
從新地(00016)、置地合作的元朗牛潭尾石湖圍項目便可以說明,項目在今年5月完成補地價,在加州花園附近一幅121萬平方呎的農地,屬於「住宅(丁類)」用途,地積比率只有0.4倍,可建樓面僅48.65萬平方呎,只能夠興建大約300幢洋房。
不過,隨後發展商再向城規會提出申請,要求放寬密度至5倍地積比率,令總樓面規模大增11倍至逾600萬平方呎,將可興建25幢分層住宅,涉及多達1.13萬伙供應,單是這個項目便相當於一年私樓土地供應目標的83%。
規劃計劃仍然要經過城規會從基建負荷、交通評估、環境影響評估作審批,並最後要發展商再次補地價才落實,但從數字上來看,由從原本地積比率0.4倍,去到地積比率5倍,同一個石湖圍項目所能帶來的房屋供應量已經差天共地。
善用新界農地 放寬地積比
在80、90年代的時候,新界出現了不少大型規模的洋房屋苑,包括大埔的康樂園、元朗的加州花園、錦綉花園以低密度發展,只提供有限房屋供應。以錦綉花園為例,佔地超過110公頃,面積接近上述石湖圍項目的10倍,但只提供5,024間洋房。
這些大型洋房屋苑的出現有其歷史、基建發展的原因,但以現時樓價高企,房屋土地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洋房抑或是中小型單位才是更符合社會需要,應該不難判斷。只要看看近期面積有120多平方呎的「龍床盤」屯門菁雋,收票多達上萬,便足以說明市場的上車需求有多熾熱。
日後政府在規劃或者審批新界項目時,應該注意及鼓勵新界農地「地盡其用」,即使大幅放寬到5倍、6倍的地積比率,能夠略為放寬以地積比率1.5倍、2倍的發展,相較原本只以0.4倍的地積比率,在土地供應仍然能起很大作用。
以主要發展商在新界擁有1,000公頃農地來說,若果一半的土地以地積比率1.5倍發展,可建樓面更達8,073萬平方呎,便足以提供多達16萬個中小型單位,足夠滿足未來10年的需求。
撰文 : 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