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近日正式向當局推薦八個土地供應選項,盼可解決困擾本港多時的房屋問題,但凌嘉勤認為,要讓市民真正「安居」,必須同時讓他們「樂業」。他指出,本港居住人口和職位分布一直極之不平衡,接近八成職位設於都會區,未來新發展區的職位數目需要有「跨越式」增長,否則難令入住居民感到「宜居」;他認為,若可提升洪水橋至核心商業區,就業職位有機會超過十五萬個,有助改善情況。
凌表示,本港職住空間的分布一直極之不平衡,非都會區雖然居住多達四成人口,但只有兩成職位,每天繁忙時間的鐵路荷載足以反映問題,「現時每十名乘客利用東鐵『南下』,同一時段只有三名『北上』;西鐵更為嚴重,每十名乘客『南下』,就只有兩人『北上』。」
他指出,本港已啟動新市鎮發展的新高峰期,但大部分策略發展區,如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和元朗南等,也是位於新界北部,預期非都會區人口未來會大幅度增長,職住空間分布不均衡狀況有機會進一步惡化。他直言,即使新發展區可讓市民遷入,也未必一定「宜居」,「若是這樣下去, 整個城市的操作效率會變得好差,即使投放多少金錢至交通基建,社會也是『搞不掂』。」
洪水橋新發展區一直以經濟發展和就業走廊的發展概念作規劃,未來不但可以容納二十一萬人居住,亦最少提供十五萬個就業職位。凌指,其職位比例遠較其他新發區為高,若然日後提升至核心商業區的層次發展,「本地」就業機會有望進一步增加,有助改善居住人口和職位分佈不平衡的問題。他認為,政府的角色也十分重要,未來應考慮讓更多能夠容納大量職位的政府辦公大樓和公共服務設施,於新界北部的新展區「落腳」。他笑言:「當政府帶頭在這些地區創造職位,便有機會將更多經濟活動帶入,最少會有人開設茶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