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除了造地興建房屋,亦會打造為本港第三個商業核心區(CBD3)。不過,卸任規劃署署長後仍一直關心本港長遠規劃的理大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的凌嘉勤,考慮到大灣區概念正在興起,加上早在洪水橋新發展區預留的高新科技和物流的用地,需要時有機會轉換成商業用途,故近期向港府提交意見書,促請當局提升該個新發展區的發展定位,至「新界北核心商業區」(CBDN)的層面。他亦透露,擬於未來洪水橋市中心增設的港鐵站,站前廣場地底其實早已預留足夠空間,能多建一個轉乘鐵路站,倡議港深兩地適時進行聯合研究,探討以跨境鐵路連接洪水橋至一水之隔的前海。
凌嘉勤在任規劃署署長期間,一直着手參與洪水橋新發展區的規劃,而土木工程拓展署早前已開始為該個新發展區的未來市中心及地區商業中心,展開城市及綠色設計研究。現時已擔任理大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洪水橋新發展區最與別不同的地方,是採用「經濟發展及就業走廊」作規劃概念,各類經濟用地可漸次靈活轉型演進,為應對未來經濟用地的可能變化,提供最大的彈性和契機。
他指出,於未來洪水橋市中心北面所預留作企業和科技園、現物流業設施,以及港口後勤、貯物及工廠用途之用地,由於發展地積比率只有百分之一,倘若本港社會日後覺得物流發展需求不再,其實仍有機會轉換成商業用地。他說:「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規劃概念,因從發展到賣地,起碼需時十五年,屆時經濟情況如何大家現在也不知道,這樣的安排為將來的不確定性留下最大彈性。」
他又提到,洪水橋港鐵站對出的一個站前廣場,未來或有舉足輕重的角式,記得當年與同事為洪水橋進行規劃時,便刻意在廣場的地底留下足夠空間,以便將來可以再加建一個有換乘功能的鐵路站,興建鐵路連接至深圳前海一帶。他憶述,當年從策略規劃層面上,留意這樣有機會對香港未來帶來好處,因此即使當時未有相關政策配合,也堅持在規劃圖中留下該個「窗口」。
隨着中港兩地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上深圳經濟發展動力愈來愈強,凌嘉勤認為已開始有成熟條件實現該個策略規劃目標,故近期向港府提交意見書,要求當局檢視洪水橋新發展區的定位,進一步提升至「新界北核心商業區」(CBDN)的層次,並倡議港深兩地開始着手探討以跨境鐵路連接洪水橋與前海,並考慮適時進行聯合研究,評估能否在本港西面多增設一個跨境口岸。
「若要與深圳西部有更加緊密的聯繫,單靠一個深圳灣口岸,長遠可能仍然不夠。」凌嘉勤認為,洪水橋與位於深圳的前海地理上十分接近,後者除了是深圳兩個核心商貿區之一,亦是深圳地鐵系統中的三線交匯處,倘若兩地未來有更便捷的交通聯繫,有助「拉近」兩地的商業活動,「口岸放在那邊﹖是否採用一地兩檢﹖這些可以不用那麼早去討論,鐵路線如何連接亦是相對簡單,如何確定車站位置才是最困難,因為車站一般也需要樓高數層,也有很多交通接駁,若不預留足夠空間,將來是建造不到的。」
他說,洪水橋本已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作為定位,形容目前是提出一個「強化版」;但他亦指,建議打造的「CBDN」,發展概念可與地積比率一般高至十五倍的傳統核心商業區截然不同,因從美國和內地不少城市案例所見,現時不少企業也希望能夠自己擁有一幢大廈,可考慮以園區方式建造,將商廈建得較矮,以吸引一些與內地業務較為緊密企業離開市中心,「公司員工毋須每次從市區走到深圳傾生意,地價也會較便宜,比起傳統市中心或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