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7
經濟日報
嘉華國際(00173)主席呂志和日前表示,香港有很多土地但基於各種原因無法使用,希望各持份者協助政府找地,又指多單位供應樓價自然平穩。香港是有地還是沒有地?
他認為,市民生活水平已不足以負擔樓價,政府將公私營房屋比例調整至「七三比」,反映政府關心市民住屋問題。另外,他強調,集團只屬於中型發展商,手上土地儲備不多;會視乎市場情況決定推盤步伐,不會加價但亦不會減價賣樓。
填海造地放緩 已建設土地減
這讓唐榮想起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去年的推動大辯論時的報告時提到,香港地勢多山。在1,111平方公里的總土地面積中,已建設土地佔24.3%(270平方公里),其餘75.7%為非建設或未建設範圍(如郊野公園、濕地、水塘、魚塘等)。已建設士地包括房屋(6.9%)、基建(5.9%)、經濟用地(2.7%)、政府和社區設施(2.3%)及休憩用地(2.3%)等。
同樣是立法會去年一份文件,有相若的結論指出,1993年至2016年期間,香港的整體土地面積累增3.3%至1,111平方公里。雖然本港的已建設土地(例如用作住宅、商業及基建用途的土地)面積在同期內大幅增加78%至270平方公里,但已建設土地於2016年年底僅佔全港土地面積約24%(附圖)。有關報告又把1993年至2016年合共24年期,再細分成3個時期,已建設土地面積於2009年至2016年期間僅淨增長900公頃,較1993年至2000年期間新增的7,800公頃大幅減少88%。
新增的已建設土地減少,某程度上與填海造地步伐大幅放緩有關。報告指在上述期間,填海造地面積由2,130公頃急跌至只有202公頃,跌幅高達91%。此外,由改變土地用途(例如改劃土地用途和收地)而獲得的新增建設土地,於過去約20年顯著減少,亦為相關因素。
這個老掉牙的問題持續困擾香港,文件亦指出,2007年至2016年期間,香港的新增土地中,只有約200公頃劃作住宅用途。考慮到本地人口於同期累增479,500人或7%,有意見認為新增住宅用地面積太小,未能配合人口增長。
事實上,報告分析,在全球主要城市中,香港的人口密度位居前列。
住宅地面積小 難追人口增長
2018年,本港已建設市區用地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25,900人,遠高於新加坡(差距幅度為127%)、首爾(194%)等(附表)。
所以,過去有一個說法(也是現實)是,新加坡的土地面積僅為香港的六成,但可發展土地卻是香港的兩倍多,那就回到呂志和所提:「香港有很多土地,但基於各種原因無法使用。」這個難解的死結,還要纏擾香港多少年呢?
撰文 : 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