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4
經濟日報
私樓供應減恐推升樓價,政府指,未來5年私樓落成量平均每年1.8萬伙,而隨時可動工單位有2萬伙,短中期私樓供應目標可達成,另長策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影響,將於5至7年後浮現。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早前公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表示,政府過去數年持續有序地增加供應,初步估計未來5年私樓落成量約1.8萬個,較過去5年平均數增2成,而至去年底,發展商手上可隨時動工興建單位約2萬個,相信短中期的私人房屋供應目標是可以達成。
當局一直密切留意樓市的發展和監察不同市場的指標,待時機合適會推行,但目前無意放寬樓宇按揭成數,不想樓市火上加油,同時不想讓社會覺得政府「托市」。
提到推出「首置」措施,陳茂波指,時機要拿揑得好,要考慮樓價調整幅度及速度,包括一手及二手樓的差價,其次要考慮成交量、落成量及供應量,以及當時的經濟環境。政府不希望在樓價高企時,幫一些財政負擔能力勉強的人入市,一旦樓價下跌,會首當其衝受到影響。
黃偉綸:藉改劃增密度 增供應
此外,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亦指出,本港短中期土地供應緊絀,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四比改為七三比是「左手交右手」,仍會為土地供應帶來壓力,政府沒有「神仙棒」,現時利率、經濟情況和資金流向等會影響樓市,然而目前土地供應情況不太差,未來3至4年一手潛在供應量有9.3萬伙的高位,但因應長策調整,相信真正影響會是5至7年後浮現,影響現樓供應,其間會繼續積極透過改劃及增加密度來增加供應。
另一方面,可作短中期供應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年中會向特首提交具體建議,初步構思將設三級把關制度,首階段由公務員把關,審視申請人是否符合要求和準則,之後向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諮詢,最後交由特首及行政會議作最後決定,會以公眾利益為優先,包括要求至少有6至7成的新增樓面須用作興建公營房屋。
專責小組曾建議計劃必須達到公平、公正及具透明度,黃偉綸稱,所考慮的標準應前後一致,審批機制亦要令公眾有信心,制定框架準則時會注重這些因素,預計今年內可接受申請。
長期供應方面,本月底就「明日大嶼」填海前期研究申請撥款,冀2025年開始填海,首批於2032年入伙,黃氏形容是非常進取的時間表,並提到過往新發展區一般有約30萬居民居住,方會發展鐵路,但交椅洲填海會以交通基建先行,希望市民入伙時,社區已有公路連接,2、3年後就加入有鐵路投入運作,在預先規劃興建下,料可降低建設成本。
至於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將改組,相信將有逾10個政策局的局長加入委員會,加強土地供應的統籌,以前瞻性方法令土地估算工作減少遺漏,支持增加土地資源在公營房屋上。
撰文 : 鍾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