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4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當局日前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提出「一地多用」發展模式,針對深水埗區近年違例泊車問題嚴重,深水埗區跨黨建制派區議員建議在區內選出六個試點,利用「智能機械臂」、智能泊車系統技術,於區內地庫及露天停車場,改建為「摩天輪」式智能立體停車場,建議至少可增加三百個泊位,料可改善路面狀況。
多名區議員以「關注深水埗交通大聯盟」的名義,表達訴求。六個選址的現有土地用途,多數屬於官地、休憩用地等,包括社聯於欽州街西擬建過渡性房屋的用地側、通州街西九龍走廊橋底停車場、寶輪街、長沙灣熟食市場、石硤尾健康院新大樓,以及荔寶路橋底。大聯盟要求政府引入泊車科技,包括機械臂、汽車吊籃和智能泊車系統等技術,以增加泊位,並推出智能咪表和公布泊車位資訊的手機應用程式。
大聯盟指,去年於西九龍警區,發出超過五十一萬六千張「牛肉乾」,為眾個警區之首,又引述交通諮詢委員會的年報顯示,深水埗的違泊投拆個案,於一三至一七年間,由三十三宗增加至一百七十六宗,增幅逾四倍。當中福榮街、美孚新邨、元州街、北河街等十個地區,也是違泊黑點。
大聯盟認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建議落實「一地多用」的多層發展模式時,應落實於深水埗興建智能停車場,紓緩該區以至全港的違泊問題。召集人李梓敬表示,運輸署在一七年建議推出智慧咪表,惟現在尚未有下文,建議政府盡快推出智慧咪表,並配合電子支付使用。他又表示,現時運輸署有應用程式提供泊車情況等資訊,但不包括私人停車場,籲政府提供誘因,吸引私人停車場開放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