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2
明報
【明報社評】政府計劃斥資200億元,購買60個私人物業作為社福設施,各界議論紛紛。本港社福服務需求日增,土地供應不足成為瓶頸,政府覓地興建社福設施殊不容易,導致服務遠遠落後於需求。非常時期需用非常手段,購買物業作為社福設施,可以在短期投入服務,概念值得支持,惟實際執行一定要審慎。當局要有穩妥和獨立的機制,確保採購工作透明公正,不會胡亂慷納稅人之慨,淪為「水魚」任劏。紓緩社福設施不足,需要多管齊下,除了購置物業以濟燃眉之急,政府亦應善用現有市區閒置設施,加快推動「一地多用」多層發展模式,做好長遠社福規劃。
非常時期非常手段
社福設施急需增加
當前本港不少民生問題,說到底都是土地問題,社福服務亦不例外。市民對日間幼兒中心、長者鄰舍中心等需求殷切,然而相關設施明顯不足,申請者輪候時間愈來愈長,有社福機構表示,旗下日間幼兒中心輪候人數,足足是服務名額5倍。本港土地供應短缺嚴重,政府造地速度緩不濟急,當局確需另闢蹊徑,設法在短中期增加社福設施,紓緩服務不足。現在政府計劃3年內購買60個私人物業,開設超過130項社福設施,最大好處就是「快」,當局由購買物業、改建、服務招標到裝修落成,只需1至2年,相比之下,政府撥地規劃興建模式,需時至少10年。
政府強調回歸前試過動用20多億元購買物業作為社福設施,並非沒有先例,不過今次政府大規模投入200億元置業,確實相當罕見,畢竟以往港府總愛強調「小政府大市場」,入市可免則免,最新做法是政策思維一次重要改變。事急馬行田,為了應付眼前社福服務需要,任何方案都應考慮,購買物業能夠立竿見影,值得一試,不過針無兩頭利,由於牽涉巨額公帑,政府必須審慎而為,確保入市機制周全穩妥,避免衍生弊端。
公眾對政府購置物業有兩大憂慮,一是胡亂花錢刺激非住宅物業樓價,二是黑箱作業利益輸送。前者牽涉公帑運用和入市潛在後遺症,後者涉及買賣過程是否透明公道。政府提出的把關板斧有三,一是政府產業署現有的利益申報制度;二是立法會財委會審議撥款;三是成立工作小組跟進置業安排。政府表示,小組成員包括政府部門代表,小組會研究物業市場供應情况,制訂採購策略,並就採購安排諮詢財庫局和廉署,確保善用公帑。
政府承諾就採購事宜諮詢廉署,對於減少利益輸送疑慮,多少有所幫助,不過當局仍應設法提高採購工作透明度,盡量公開各區社福設施需求的資料,以及交代選址理據,好讓公眾加強監督。對於政府入市會否推高非住宅物業價格,政府和一些專家認為,當局擬購物業總面積,佔非住宅物業總供應量很少,考慮到非住宅物業成交宗數全年約為8000宗,政府平均每年買20個物業,僅為滄海一粟,對市場影響很小。不過亦有地產業界指出,政府投入200億元到物業市場,一定對物業價格有影響。
政府入市有利有弊
多管齊下不應偏廢
政府評估政策影響,不能一廂情願。當局必須密切留意入市購買物業對市場的影響,視乎市况調整入市策略,不應一味淡化物業價格上升的可能性。政府擬購物業總面積共約43萬平方呎,以當局撥出來的款項,足以購買呎價逾4萬元的物業。雖然當局強調撥款預算「預鬆了」,政府不會胡亂一擲千金掃貨,可是業主知悉政府購買物業,叫價一定更加進取。市民真金白銀置業,必然精打細算,相比之下,政府會否落力去跟業主議價,市民大有懷疑。外界擔心政府成為冤大頭,儼如「水魚」任劏,政府須提出周全妥善安排,釋除疑慮。
購買物業作為社福設施有利亦有弊,只屬權宜之計,政府可以審慎試推,不應過度依重,當局應同時積極善用現有市區空置設施,應付短中期社福服務需要。社福設施選址必須「就腳」,方便地區居民使用,目前本港有近200間荒廢校舍可供申請使用,當中大多是村校,位置偏僻,的確不適合作為社福設施用地,可是仍有一些廢棄校舍和閒置政府設施,較為接近人口稠密地區,政府可以盡量善用。旺角街市閒置多年的教訓,當局應該好好記取。社福設施嚴重不足,反映政府欠缺長遠社福規劃,當局應快馬加鞭做好規劃,除了加緊推動「一地多用」善用多層發展空間,在規劃用地或賣地時,亦應加入提供社福服務的條款,尋求發展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