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30
明報
【明報專訊】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上周升0.64%至188.62點,與歷史高位188.64點相差僅0.01%,市場料明天公布最新的CCL勢創新高。住宅不止是投資工具,亦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近年樓價升幅遠遠拋離港人購買力,樓價再創新高後何去何從?將為本港經濟及社會帶來什麼影響?今期本欄專訪京東數字科技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聯博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紀沫及ING亞洲首席經濟師Rob Carnell作深入分析;他們的結論是今次樓價破頂,源於內地富人湧港置業帶動強勁需求,惟供應卻不增反減,加上息口偏低亦利好樓價,後市要視乎本港房策、港美息口及內地經濟等變化。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3月接受本欄專訪時指出,運房局把未來10年房屋供應目標由46萬伙降至45萬伙,公私營房屋由六四比調整至七三比,令未來10年每年私樓供應減少近兩成,令樓價提早完成調整掉頭回升。他當時已預測,在供求失衡的情况下,二手樓價年底可再創歷史新高,屆時港人料對政府穩定樓價的能力失去信心,指政府要就此負最大責任。
人均收入高 惟住屋遜世界大城市
曾出任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主管亞太經濟預測和分析的沈建光近日接受訪問時亦同意,今年以來樓價見底回升逼近新高,與港府減少未來10年私樓供應有關,認為此政策很奇怪,此舉或會激發民怨,「香港政府為甚麼要減少未來10年的住宅供應呢?不是應該大力增加供應去滿足龐大需求嗎?減少供應的話,香港的房價的確還要漲,那麼我就不知道政府怎麼回應老百姓的抱怨?香港一方面是很繁榮,人均收入很高,但另一方面住屋水平是在全世界大城市當中比較差的,是吧?這裏面有社會選擇的問題,以及制度的問題」。
政府保留大量棕地農地莫名其妙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去年12月向政府提交報告,認為政府的《香港2030+:跨越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所提出本港長遠欠缺1200公頃土地的估算過於保守,預計實際土地短缺數字遠高於1200公頃,惟這問題並非無法解決,因為目前由私人持有、位於新界的棕地高達1300公頃,各大型私人發展商相信擁有不少於1000公頃的新界農地,可用來發展住宅。經廣泛公眾諮詢後的民意調查亦顯示,棕地發展不論在問卷(87%)或電話調查(79%)均是本港市民最支持的造地選項,其次便是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但過去5個多月港府在上述兩個選項均無新政策推出,相信亦是期內推升樓價的原因之一。
沈建光表示,他對本港在住宅供應嚴重不足的情况下,仍要保留這麼多棕地及農地感到莫名其妙,「香港繼續保留大量棕地及農地的話,就沒有土地發展住宅,香港住宅佔土地比例非常低(編按:根據規劃署數據,本港1111平方公里土地面積當中,只有24.4%為已建設的土地,而當中住宅更僅佔6.9%,見圖),所以說這是制度問題,到底是否因為有一些利益集團在裏面,或者有些傳統的影響力?我不知道,但是為甚麼有這麼多農地及棕地不發展呢?」
住宅佔土地比例極低 制度出問題
事實上,在1995至2005年,本港已發展土地的面積共增加了6000公頃,然而,在2005至2015年有關數字卻大跌至只有400公頃,可見在回歸初期以後,本港土地供應大幅減少,是令過去10多年樓價大漲小回屢創新高的重要原因。沈建光認為,這也可從政治經濟學去看此問題,「香港的土地供應要麼控制在政府手裏,要麼控制在大發展商手裏,它們不願意大幅增加供應,因為這樣可以控制樓價,對吧?」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