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本報報道,政府日內將公布新一輪檢討後的《長遠房屋策略》,正式將未來十年的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六比四改為七比三,估計會令未來私樓供應驟減,市場甚為關注這對樓價的影響。
當局以長策的十年住屋需求預測,作為規劃私樓土地和公屋供應的基礎,每年都檢討一次,按照最新需求預測作出調整。
按照現時預計的平均每年一萬八千個私樓單位計算,如果私樓供應量維持不減,當局要達到新的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日後包括居屋等公營房屋平均每年供應量,就要增加到四萬二千個單位。整體供應目標,由原定平均每年四萬六千個,暴增至六萬個。
不過,記錄顯示,當局開始制訂長策以來,公屋供應量一直未能達到年供二萬八千個的目標,單是本財政年度計就短缺四千三百個。要一下子增加到每年四萬二千個單位,無異天方夜譚。
餅不夠大捉襟見肘
換言之,由於土地不足,要達到公私營房屋供應七三比,兩者在數量上勢必此消彼長,私樓供應量不可能維持不變,必須減少,只差在減幅大小而已。
私樓供應的減幅,視乎政府在土地供應方面,能夠把「餅」擴大多少。如果土地供應不作額外增加,在新比例下,每年土地供應可建的私樓單位數目,平均要減到一萬三千八百個,大削四千二百個,減幅約兩成三。
尤其是部分私樓土地將改劃來興建首置盤,讓入息超過申請居屋上限而又有置業困難者,以折扣價申請認購,享有的折扣率比居屋為小。當局現時的做法是把部分原先預留作私樓的土地,撥出來用作首置盤;如果首置盤納入私樓配額,則完全沒有官方資助成分、不設資產上限可買的「真正」私樓,供應就更加少。
提防樓價藉機反彈
當局為了縮短公屋輪候長龍,以及應付市民對居屋的龐大需求,大增公營房屋比例,副作用就是私樓減少,可能造就「物以罕為貴」的市場心理預期,私樓價格便難以下調。要是樓價高企,租金又水漲船高,就會形成更多市民要倚賴居屋「上車」和輪候公屋,打亂政府算盤。
尤其是美國聯邦儲備局日內宣布議息決定,可能放軟口氣,明年息口慢加或停加。兩個消息放在一起,勢將減輕樓市調整的壓力。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經說過,樓市這三個月的跌幅,抵消不了今年以來的增幅。當局要避免長策新目標成為推動樓市回升的力量,就要向市場表明會大增綠置居、居屋和首置盤等供應,紓解中小型單位的供應緊張局面,減輕市場對「納米樓」的需求壓力。
同時,當局要向市民展示有能力在土地供應方面「做大個餅」,這塊餅愈大,私樓供應量的減幅就愈小,避免出現大減逾兩成的局面,可望減輕刺激樓價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