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3
經濟日報
公私營合作最大的挑戰,是來自公眾對官商勾結的憂慮,但考慮到現時樓價高企、房屋供應短缺,有關措施卻可短期內釋放大量土地,政府應權衡輕重,透過增加透明度落實計劃,以解市民燃眉之急。
本港樓價高企,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城市,更有21萬人居住在劏房,公屋輪候時間長達5.3年,即使政府有意大量增加資助房屋供應,但最大挑戰始終是土地短缺。
新界短期可釋150公頃地
事實上,早前特首林鄭月娥亦稱,只要有合適的土地,政府願興建多些市民「買得起、供得起」的資助房屋。
發展商在新界擁逾1,000公頃農地,按照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估算,當中150公頃有潛力在中短期內釋放,而中長期則可再釋放300公頃土地,對解決土地短缺有相當幫助。正如專責小組提交的初步觀察報告所提及,關鍵是怎樣去執行,到底是透過收地、抑或公私營合作去落實。
須避官商勾結指控
一般相信,公私營合作能較收地更快釋出土地,所受到的法律風險亦較低,正如早前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亦稱,公私營合作屬多贏局面,但關鍵是怎樣贏得市民信任,避免官商勾結的指控。
即使目前公眾意見存在分歧,政府亦應權衡輕重,果決提出一套公平、公開及具透明度的公私營合作機制,在減少社會紛爭的同時,釋出更多土地供應。
撰文 : 余敏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