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4
經濟日報
今年以來,本港住宅樓價形成V型反彈,升速令人瞠目結舌,放盤業主及發展商叫價朝令夕改,想入市的買家追價認真索氣,以致民怨載道,針對市場熱熾氣氛,市面又再有人高呼要求政府加辣控市。
公平的說,在過去十年來政府多次推出辣稅及不斷收緊按揭成數,意圖遏抑買家入市情緒,從而遏抑住宅樓價暴升,社會意見卻並不一致認同。
支持的一方認為辣招對樓市熾熱起降溫的作用,每次加辣也的確令樓價稍為回落,負責執行的金管局領導因此迷信措施確有成效,不然就不會有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加棘手段應對每次的加價潮爆發。然而,既然當局認為已推出的連串管控需求措施可整治樓市的話,那麼樓市又為甚麼會一再發生死灰復熾,而且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屢創新的高價呢?
有趣的是,自從政府首次開徵辣稅等管控需求措施以來,一直有不少有識之士堅持反對,並批評此等加辣措施並不能對症下藥,反而令手持住宅的業主更加失去放售或以樓換樓的意慾,擁有物業者更傾向持貨惜售,以致每當累積的購買力受到不同的外加因素刺激而爆發時,樓價便在僧多粥少的買家追捧下,不斷快速推升到新的高位,然後顧累民怨加劇,政府在群眾壓力下再一次祭出加辣,把樓市極速凍結下來。
基層置業能力 不斷削弱
然而,效果實質上就如同注射嗎啡止痛,待市場適應之後,樓價捲土重來升得更高。有樓者得益財富效應,基層買家的置業能力卻不斷遭到削弱,加入無緣置業的局外人行列。
究竟過去十年來連串實施的辣招和收緊按揭措施的效果如何?早前金管局陳德霖在立法會作離任前的演說已給出了答案,結論就是這些遏市辣招只提升了銀行和置業人士對樓市的抗跌能力,真正能夠左右樓價升跌的最關鍵因素就是住宅用地的供應量。
撰文 : 柯興捷 富山地產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