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0
明報
【明報專訊】政府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在大嶼山對出的交椅洲附近填海逾千公頃,在社會引起爭議。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以歷史角度看香港填海,指出香港早於1851年便開始填海,認為填海於香港是必然,亦無可避免,否則沒有新市鎮出現。惟他拒絕就「明日大嶼」表態,認為非其專業。
1851年棄瓦礫成首填海地
香港山多平地少,丁新豹說港英政府早於1851年就開始在上環填海,當時因皇后大道中以北的房屋發生大火,被毁房屋的瓦礫堆積如山,就把整堆沙石推落海,成為了香港首塊填海地。港府雖希望繼續於港島填海,惟受到商人反對,當中包括怡和洋行創辦人渣甸。後來置地創辦人之一、立法局非官守議員遮打爵士出面游說,促成中環一帶填海,即現時終審法院及皇后像廣場一帶商業及文娛區。
丁新豹指出,於香港首兩次填海可看到,史上填海不一定基於住屋用途,更指出遮打爵士其中一個建議填海的原因,是為解決維港沙灘的衛生垃圾問題。丁又稱,港島地形犬牙交錯,填海計劃把港島(沿岸)拉成一直線;更說尖沙嘴原是一個大拗,填海後土地才較易使用。他說,直至兩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口不斷增加,才開始出現住屋需求,需要在灣仔以及後來在新界以新市鎮計劃填海。
1887年遮打爵士的填海計劃中,填海費用由海岸邊的地主負責,政府完成填海工程後,新地就會歸原來海邊的地主。丁新豹說,填海一直對商家有利,以前社會稱之為「官商合作」,現在就被稱為「官商勾結」,但認為商家獲利不一定是壞事,因商家與地區繁榮息息相關。
拒就「明日大嶼」表態
丁認為,從香港歷史來看「填海無可避免」,否則就無現在沙田及大埔等新市鎮,指填海在香港是必然的事。他認同填海是解決住屋需要的好辦法,因香港需要有土地作城市發展。問到是否支持「明日大嶼」的填海計劃,丁笑言「當然不會告訴你」,但認為香港有需要填海,但如何填,在哪填,非其專業,不便評論,只認為維港填海已「夠皮」,不能再填。
丁新豹將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行4次講座,分享港九新界的填海歷史,之後文化館會辦圖片展,展出100張與香港填海有關的歷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