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反映發展商聲音的地產建設商會,對「土地大辯論」的取態一直備受關注,商會昨日正式向專責小組提交長達二十頁的意見書,稱原則上支持所有能夠增加土地供應的合理選項,但反對在現行機制之內再增設機構或諮詢委員會,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新界農地,擔心會在官僚體系之中「架牀疊屋」,並增加換地過程不確定性。商會建議政府通過增加地積比率和改劃用地,提升業主發展農地的誘因。
商會在提交的意見書之中,以較大篇幅提到利用新界農地儲備的問題。商會指出,本港向來已有一套行之已久的換地機制,處理新界農地的發展問題,形容現存制度直接、市場主導和經過「測試」,任何額外批地程序,如設立專門負責公私營合作的機構或諮詢委員會,擔心會在官僚體系之中「架牀疊屋」,並進一步減低本已十分困難的換地程序之效率,以及增添不確定性。
對於專責小組在諮詢文件主張,農地一旦獲得基建配套而得以提升發展密度,發展商應負責有關開支,或從撥出部分地皮興建公營房屋,商會認為在一個均衡發展的社區投入的基建,很多時也難以界定究竟是用作服務私營房屋部分,還是整個社區,強調地政總署現時在計算補地價的過程中,已一直將注入大量基建的因素考慮在內,發展商過去在補價時,已一直間接支付有關費用。
商會又建議政府通過增加地積比率和改劃用地,提升業主發展農地誘因,並強調除非發展商受託負責提供基建,並從補地價中扣除有關開支,農地在缺乏基建之下,根本難以推展,政府也不可能收取補價金額。
對於在維港以外填海,商會認為可為香港帶來一定數量的土地,但該土地選項只能解決中長期的土地需求,亦需要考慮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商會認為,不論在市區和新界,目前仍有大量土地資源可供動用,當局應先吸納一些快速供地的建議,如將補地價仲裁機制正規化。商會強調,若然沒有發展商的參與,當局所推出的措施只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