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2
經濟日報
土地大辯論接近尾聲,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討論初步觀察報告,將鋪陳棕地、發展新界農地及填海等5個熱門選項的正反意見,報告將在下周一(24日)公布並提交特首林鄭月娥。
昨日專責小組就初步觀察報告開會討論,會前小組主席黃遠輝稱,會議主要集中4至5個土地供應選項,期望在下周一提交報告;而小組副主席黃澤恩指,初步觀察包括在公眾論壇中較多人討論的選項,承認未必代表大部分市民意見,不應視為中期報告。
短中期包括 棕地農地等發展
該5土地選項包括3個屬短中期的棕地發展、利用新界私人農地及發展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及中長期選項的維港以外填海和發展郊野公園邊陲。據悉初步報告篇幅約5頁紙,將列出小組工作,及小組就5個選項聽到公眾提出的正反意見。
綜合消息人士指,報告相當中性,不會明確說明哪些選項最多人支持。例如,棕地屬於有較多意見支持,但報告亦會提及棕地營運者憂慮安置問題。至於填海方面,除了提及有意見認為能夠提供大量土地外,亦會說明環保團體關注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擔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地建會反對設「公私營管理局」
至於發展新界農地,雖然諮詢提出考慮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但亦收到不少意見認為應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
代表本港發展商的地產建設商會,昨發表意見書,反對由政府或專責小組提出成立負責審批公私營合作的委員會或管理局,批評增加土地轉換過程的難度、不確定性及風險,應該沿用現有的補地價機制。
對於由政府提供基建換取發展商提供土地建公營房屋,地建會更質疑,提升基建是整個社區受惠,除了私人發展項目外,鄰近公營項目亦會得益,而現時補地價制度,亦有將基建因素加入地價考慮。地建會希望政府仿效舊樓強拍例,立法處理新界農地業權遺失的問題,又建議地政總署降低祖堂地的轉移協議。
同時,地建會同意在維港以外填海發展棕地,以及新界設立發展區,該會認為,應該增加放寬新界發展區的密度,並且放寬「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