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4, 2025 星期六 間有陽光 17° 57% 黃色火災危險警告

專訪黃遠輝黃澤恩 紓短期土地荒 提3招「救近火」

【明報專訊】土地大辯論下周三(26日)結束,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明日(21日)開會討論初步觀察資料,最快下周一(24日)向特首林鄭月娥提交觀察報告。土地小組主席黃遠輝和副主席黃澤恩接受本報專訪,黃遠輝相信初步觀察報告是數頁文件,不會替選項排序。不少選項造地需時,黃遠輝形容「技術在政府」,提出三大策略,包括精簡審批發展項目程序、增加發展密度、改撥私樓地興建公營房屋,以做到「救近火」,紓緩短期土地荒。 明報記者 岑詠欣 黃俊鋒 歷時5個月的大辯論已舉行約180場諮詢活動,黃遠輝表示,當中體會「智慧在民間」,「社會知道短期最缺地,討論自然集中在短中期(選項)」。他相信將提交予林太的初步觀察4至5個選項中,其中3個選項屬短中期,包括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中的粉嶺高球場、棕地、公私營合作發展私人農地,餘下兩個則屬中長期填海和郊野公園邊陲地,不會排序,「討論較多不表示最終獲支持最多,可以是反對聲音最多」。他又說,未向負責意見調查和分析的香港大學查詢收集問卷和電話調查進展,希望確保獨立性。 觀察報告5選項 3屬短中期 土地小組的諮詢資料提及,至2026年本港欠缺815公頃用地。面對土地選項難以短期內填補此缺口,黃遠輝同意「救近火」須靠政府的額外手段,包括正研究的精簡審批項目程序;向城規會申請增加發展密度,增加建屋量;以及早前提出改撥9幅私樓地興建公營房屋,3項策略能額外將公營房屋供應量由尚欠約4.3萬伙收窄至約2萬伙(見表)。 政府傳統以「需求主導」方式開拓土地,但土地小組曾探討《香港2030+》提出的「創造容量」模式,即政府不再以人口及就業預測、行車量及容車量比率等因素作規劃,而是先透過適當提升基建及環境容量,創造發展空間。黃遠輝稱,諮詢期間聽到不少有關「創造容量」的意見,很大機會在最終報告中反映,「『創造容量』作為一種新模式是好的,可避免(土地)沒有足夠配套設施的批評」。黃澤恩又引述有意見稱,可增加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GIC)用地的地積比率,令社區設施由2至3層變為6至7層,增加社區配套。 最終報告或反映「創造容量」 回顧首場諮詢活動,黃澤恩認為現時社會對土地問題較熟悉,甚至提出反建議,令他感到欣慰,「有人話為何不把東涌、欣澳、小蠔灣填海串連起來,中間再加港鐵站……又有泛民團體來函,認同有土地短缺,提出反建議」。 大辯論尚未結束,已先後有官員表態支持填海,又有傳媒「放風」稱政府就公私營合作機制有腹稿,甚至傾向不收回粉嶺高球場,黃遠輝形容過程中出現不少「消息人士」,小組對此只能持平解釋,他相信只要年底公布的最終報告歸納大多數意見,已盡了小組責任,該份報告會全面分析18個選項,並公開所收集的原始數據和意見,讓社會判斷有否如實反映大多數聲音。 [土地諮詢總結•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