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9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土地大辯論將踏入尾聲,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陳沐文表示,當中能夠提供大面積土地的選項,應優先考慮,新界近年發展已相當完善,建議增加鄉村式發展地帶的發展密度,以釋放更多土地增供應。
在大辯論多個方案中,本身為資深建築師的陳沐文指,其實在工程角度每個選項均可行,惟選擇那些方案應以成本效應為依歸。他特別提及,由於新界一帶地區,早年以低密度發展,惟經過多年發展,已經陸續城市化,並發展了大量分層住宅,但往往仍受發展密度所限,可供興建的樓面相當低。
陳沐文稱,土地發展應與區內環境配合,很多新界地區,以前為鄉村,但現時已變為市區,因此支持增加鄉村式發展地帶的發展密度,料將釋放大量新界用地。他以大圍一帶為例,現時交通配套齊全,並有完善社區規劃,而鄰近鄉村式發展地帶所限的地區,若通過加密後,隨了可增加樓面,同時可與毗鄰環帶來協同效應。
對於市場提倡的興建插針樓,陳沐文認為,有關建議往往未能與區內環境配合,可提供百多伙,但往往會影響通風等,未必對整體社區帶來正面影響。
陳沐文指,另一個可行的建議為填海,主因為提供一個額外的土地供應之餘,也可帶來成本效益,當中馬料水一帶現時已有完善的道路設備,填海為不俗的選擇。
他指,在填海前,應先在區內進行一個完整的規劃,例如把商業樓面與住宅區靠近,方便更多居民使用,同時亦提倡區內居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設置行人路及單車路等,以減少交通流量,從而減少道路設施,藉此提供更多空間興建住宅,同時又可為區內居民帶來宜居城市。
他稱,填海新發展區的選址,應鄰近市區,與現有道路設施結合,此舉可減少區內公共設施,情況就如「大家都係填一千公頃,但可起更多的樓,區內感覺又不差。」長遠而言,新發展區更可嘗試引進無人駕駛,發展智慧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