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0, 2025 星期五 陽光充沛 14° 47% 寒冷天氣警告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夢想中的供樓負擔比率

2019-01-30    經濟日報
樓價跌幾多才夠,才可以「減辣」,一直是大家最想知或最想猜的問題,特首林鄭月娥上周就提及一個指標:供樓負擔比率40%,用這個指標似乎真的遠遠未跌夠! 根據《經濟日報》報道:「正在瑞士訪問的林鄭月娥接受彭博電視台訪問時表示,香港的置業購買力指數,即供款佔市民收入比率,已達70%,港府的指標是40%。她認為,如果看到這些數字,顯然樓價仍有調整的空間。樓價及土地短缺仍是香港政府需要面對的問題,政府亦會繼續投資在基建項目。」 最新比率74% 遠高長期平均值 樓價的負擔水平有不同的計算方面,比較常見的是一種是早一段時間,以家庭收入和樓價中位作出比較,計算出所謂「不吃不喝X年才能夠置業」的結果,早前唐榮便提過,國際顧問機構Demographia最新計算的香港數據是20.9年,是全球最難負擔,亦破盡所有紀錄。 至於林鄭月娥提及的置業購買力指數、供款佔市民收入比率,又或者坊間俗稱的供樓負擔比率,計算方式複雜得多,按照《政府經濟報告》裏的計算方法,除了樓價和私樓家庭收入水平外,還加入單位面積(實用面積484平方呎的中型單位)、7成按揭、20年還款期,以及按揭利率,算是比較「貼地」的反映市民供樓情況。 以政府最新的數據,截至2018年第三季的供樓負擔比率為74%,遠高於1998至2017年期間44%的長期平均水平,若果要回到林鄭月娥提及的40%指標,便大約相當於回到2010年左右的水平。 用最概括的角度來說,去年11月的差估署私樓樓價指數是366.3點,以回到2010年底的163點計算,便是大跌56%,用這個作為政策指標來說,樓價仍然有下跌空間絕對不是嚇人! 如果再詳細的分析,正如上面說供樓負擔比率由樓價、家庭入息、按揭息率3項浮動因素決定,單位面積、按揭成數及年期仍是固定。過去8年樓價有上升,而私樓家庭收入中位數亦有所提升,最新2018年近3季數據是3.97萬元(所有住戶,包括有非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較2010年第四季的2.55萬元,亦上升了56%。 換句話,家庭收入上升了,以往覺得難以負擔的樓價,或者會覺得相對可以負擔。綜合現時按揭利率大約2.375厘、7成按揭、20年還款期、家庭收入3.97萬元,去年第三季供樓負擔比率74%,大概相當於一個單位樓價800萬元。 政府指標40% 樓價挫約4成? 要在上述相同的條件下,要將供樓負擔比率壓低回40%,樓價需要調整至429萬元左右,大概相當於下跌46%,同樣是嚇人數字。 第三個可能情況便是樓價跌的同時,家庭收入上升,讓樓價「軟着陸」到某個水平。特首林鄭月娥的任期去到2022年6月底,距今大約有3年半時間,假設每年家庭收入有4%的增長,3年半大約累計增長15%至45,550元,屆時以4成供樓負擔比率計算,樓價水平大約500萬元,較現時跌38%,大約一年跌1成多左右! 或者,4成的供樓負擔比率,最貼近的、應該是特首力推的資助置業單位! 撰文 : 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