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4, 2025 星期六 間有陽光 17° 57% 黃色火災危險警告

以「新市鎮發展」 大量收回土地

雖然前朝港英政府在整體城市規劃上,有很多令人詬病的地方,例如規劃新市鎮時有所粗疏,在區內欠缺就業職位的情況下,大量勞動人口要長途跋涉跨區上班,導致交通也不堪負荷。 然而,當港英政府為了回應市民對房屋的需求,或為了遏止樓價繼續飛升,往往反應迅速到位,其中一絕招是借助規劃「新市鎮發展」此尚方寶劍,大面積收回私人土地,提升供應。 翻查資料,由1970年左右開始發展荃灣(包括葵涌、青衣島)新市鎮、1973年發展沙田(包括馬鞍山)新市鎮、1973年屯門新市鎮、1976年大埔新市鎮、1977年元朗新市鎮、1978年粉嶺/上水新市鎮、1982年將軍澳新市鎮、1987年天水圍新市鎮,至1991年東涌新市鎮,港英政府21年締造9個新市鎮發展區,住入了超過350萬人。據聞,原本還想繼續發展洪水橋新市鎮,皆因政權即將交接而擱置。 2010年11月19日,特區政府發展局才再向城規會提出發展洪水橋新市鎮的方案,但卻改寫了港英政府以往的收地模式,採用所謂的「加強版傳統新市鎮模式」,凡超過4,000平方米(即43,056平方呎)以上的大地主可原址換地及可自行發展,令60公頃的大地主土地可受惠於「加強版模式」,4,000平方米以下的小地主就要接受補償交還土地,繼而惹來官商勾結、厚此薄彼的非議。 放下政治包袱 解決土地不足 盡管港英政府對土地,尤其對新界土地,缺乏宏觀及缺乏有願景的規劃,但當需要土地建屋時,不拖泥帶水,一切依法辦事;但縱觀特區政府,97年至今也剛好是21年,別說做出9個新市鎮發展區,除了洪水橋這新發展區上了馬之外,至今,我們還未見有任何一個大型新市鎮發展區能夠圓滿落成;如果特區政府不放下眾多的政治包袱,勇往直前,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必將難以解決。 撰文 : 謝順禮 香港地產代理商總會主席 欄名 : 專家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