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8
經濟日報
二手成交量少,市場缺乏參考數據,催化樓價現「裂口式回落」,優質單位亦難逃減價命運,形成樓市乾跌的現象。
不少人認為,二手市場供應少,在強大需求下,樓價只會大升,而難以回落。不過,過去3個月二手交投表現已把上述理論推翻。當觀望氣氛濃厚,樓價轉為由買家主導,業主要沽樓便要平賣。
低價個案 變買家議價「武器」
以沙田第一城為例,本月暫錄約13宗成交,買賣低於今年平均每月20宗的數據,成交量處於低水平,惟樓價未因此有支持。本月該屋苑成交,基本上全屬低市價成交。除了最新的河景樓王戶跌價2成外,有9宗的2房戶樓價全低於500萬元,屬於低價成交,反映出成交價與盤源數量,不一定有必然關係。
二手成交少,出現了乾跌,削弱了小業主議價能力。主因市場可以參考數據少,往往一宗低價成交,已成為準買家手上的議價「武器」,且會令銀行估價出現較大幅回落。故此,指標屋苑樓價連環跌穿關鍵水平,威力足以掀動整個二手市場,形成了樓價回落的催化劑。
新盤銷情放慢 打擊二手表現
除了成交少現乾跌外,新盤銷情未如理想,對二手表現造成打擊。如馬鞍山泓碧首批110伙推出,首天沽出18伙,與過去旺市時首批往往可沽逾8、9成的情況,相差甚遠。
加上樓市面對加息、外圍經濟轉差等不明朗因素夾擊,買家入市意慾弱,小業主要套現,便要減價,以至低市價賣樓。
撰文 : 文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