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0, 2025 星期五 陽光充沛 16° 42% 寒冷天氣警告 霜凍警告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點解需要土地資料庫?

2019-01-22    經濟日報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前提交了建議報告,坊間將焦點放在8個優先選項,但其實報告亦提出不少造地機制的改革,特別是建議設立土地資料庫,對於最終是否能夠貫徹落實建議,可能更為重要。 在專責小組提交的報告裏,在提出「3+5」的優先選項之前,便提出附表的5個造地機制改革的建議。 造地改革建議 土地供應關鍵 這些建議不像「3+5」選項那麼具體、鮮明,公眾關注度亦自然較低,但這不代表這5項建議不重要,反而這些關於造地機制運作的改革,最終可能才是土地供應的關鍵,情況有如專責小組開出一套造地「餐單」,但如果政府在廚房裏無一套合適的機制去處理,最終仍然是落實不到方案,解決不了土地問題。 就以第一點的持續造地為例,社會和政府普遍都承認,現時土地供應短缺的困局,源頭就來自97年金融風暴後,政府中止了造地過程,結果到後來樓價飈升,需要土地解決問題時,才後知後覺重新造地,最終公營房屋不夠地、私樓地亦需要大量改劃的情況。 因此,區分「造地」及「供地」的認知可謂相當重要,特別是現在樓市有轉勢迹象,在前車之鑑下,政府不能重蹈覆轍放慢造地步伐。 至於第二點及第三點提及的土地供求估算,以及土地供應數據資料庫,更是切入問題核心。在土地大辯論之前,社會多年來對於土地供求缺乏全面認知,質疑「沒有土地供應問題」的論述甚至主導社會討論,令政府推展不同造地計劃時均舉步維艱。 直至後來政府才陸續公布了一些政府空置地的資料,甚至在《香港2030+》的策略計劃提出1,200公頃的土地短缺問題,亦沿用在今次土地大辯論之中,惟諮詢過程中這1,200公頃的需求一直被質疑低估。確實如果連需要多少土地亦不知道,又怎樣去定一個有效造地策略? 公開大型項目發展 增透明度 至於土地供應數據資料庫,就關係到近年政府造地的步伐緩慢,如新界東北、洪水橋這些新發展區,在2008年開始重新規劃時,當時預計可以在2019年、20年開始入伙,但10年時間過去,至今這兩個發展區才陸續展開收地,入伙時間亦押後到2023/24年。 這些大型項目的發展情況、造地的落實進度,外界均無一個清楚的畫面。政府應該好像每年公布一手樓供應那樣,設立及公開土地數據資料庫,增加市場透明度,市民才能夠更清楚土地供應情況,繼續作出不同的決定。 到底政府會不會接納上述這造地策略建議?抑或未必「照單全收」?但無論如何,清楚可見的是現時造地制度的確有需要改革之處。 撰文 : 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