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二月 27, 2024 星期五 短暫陽光 21° 70%

社評:汽車泊位僧多粥少 政策不能一廂情願

【明報社評】香港土地供應短缺,不僅要覓地建屋,還要處理車位不足問題。審計報告揭示,政府管理泊位問題多多,事態除了反映政府官僚怠惰效率低下等老問題,亦暴露當局政策短視,規劃工作一廂情願。本港車輛泊位供應短缺水浸眼眉,部分原因當然與私家車數量急增有關,可是政府至少亦應理順泊位管理,善用有限資源。政府現行的泊位規劃標準落後於形勢,必須盡快更新,當局同時亦應制定未來數年車位供應藍圖,加快落實「一地多用」,設法增加泊位供應,不能再歎慢板。 香港泊車位與車輛數目比例持續下降,根據最新數字,去年底,全港有超過74萬輛私家車、商用車輛和電單車,泊位則大約有75.6萬個,當中約23.8萬是公眾泊位。值得留意的是,私家車泊位比例的跌幅特別明顯,過去12年,私家車數目增長53%,達到61.6萬輛,同期私家車位增長僅得一成左右,泊位比例下降27%,至每1輛私家車有1.1個泊位。審計署估計,泊位比例未來或進一步跌至低於1。泊車位僧多粥少,亂象自然叢生。 本港泊位供求緊張情况嚴峻,政府有責任確保每個公共泊位都能得到善用,然而最新發表的審計報告揭示,亂象問題層出不窮,部分更有點匪夷所思,例如有政府多層停車場的天台封閉逾5年,令75個泊位「曬太陽」;又有「死車」佔據停車場泊位,最長達11年。 審計報告揭亂象 官僚避事乏作為 運輸署辯解理由百樣千般,都不足以掩飾官僚怠惰放棄作為。對於審計報告發現至少有10多輛「死車」長期佔用公共泊位,運輸署強調泊車費損失有限,僅約21萬元,遠比報告估計的數百萬元為少,然而問題是「死車霸活位」的情况根本就不應該發生。署方今年初始要求停車場承辦商每月匯報「死車」數目,反映當局長期監管不力,「踢一踢郁一郁」。 另外,署方以「天台不適合泊車」,作為有多層停車場天台長期封閉的理由,予人觀感也是託辭,反映署方未有因事制宜,急車主所急。審計報告提到,黃大仙等地區的低收費泊位數目比例特別高,導致泊位供應尤其緊張,若不大幅加價,將無法達到可用率不低於15%的目標,即區內平均總有15%咪表泊位保持空置可用。未料運輸署的回應,竟是地區人士反對難以加費。政府部門如此畏事避難,豈能有所作為。 高估供應低估需求,是以往政府經常出現的毛病。一如土地房屋供應不足以及公營醫療爆煲等問題,本港泊位短缺,很大程度又是當局政策短視未有做好規劃的惡果。過去政府的態度,是如非必要不會主動提供公眾泊位,也不會鼓勵私人發展商提供太多車位,希望鼓勵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本世紀初,運輸署發表顧問研究報告,認為未來10年仍有剩餘私家車泊位設施,政府於是多次大幅修訂房屋發展項目的泊位規劃標準,減少泊位數目。根據政府規定,一旦私人發展項目泊位多於一定數目,就會納入建築面積,發展商在商言商,當然會控制泊位供應。 政策短視種惡果 一地多用勿延宕 政府以為這些做法,可以控制私家車增長數目,然而近年車輛增長速度之快,說明當局的想法完全是一廂情願。隨着私人發展項目泊位愈來愈少,政府又減少興建大型停車場,各區泊位供不應求愈益嚴重。雖然近年政府的態度轉趨寬鬆,惟並未有太多實質政策配合。現在審計報告建議當局檢討泊位規劃標準,以及考慮發出內部指引,制訂新發展及重建項目提供公眾泊位的規定,政府必須面對現實,盡快落實相關建議,提出可行有效的對策。 紓緩泊位不足,離不開遏抑需求和增加供應。本港私家車數目持續急增,政府無可避免要從源頭入手,研究如何有效控制車輛增長速度;同時,當局亦應加快推動「一地多用」政策,在土地供應緊缺情况下,以創新思維設法增加泊位。近日政府提出在深水埗興建全港首個地下智能停車場,惹來不少討論。究竟智能停車場應該採用機械式升降裝置,還是選用「 電子飛氈」設計,社會上有不同意見,事實上兩者亦各有優點缺點,然而可以肯定是,政府必須快馬加鞭,不能再歎慢板。 早於2002年,運輸署已提出智能停車場網絡概念,可是10多年後仍未建成第一個智能停車場,效率之低令人瞠目結舌,有必要加快發展進度。此外,當局亦應加強打擊違規霸佔泊位。以往不時有車主投訴,部分商戶長期將車輛泊於鄰近路旁泊位,採取「小販走鬼」式策略,永遠不入表。對於這類違規亂象,當局應當加強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