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營合作屬於爭議較大的短中期選項,萊坊測量師行認為,政策較政府收地快3至5年釋放土地,當中公營房屋所佔比例不應超過5成,惟有民間團體質疑措施會鼓勵發展商囤地。
萊坊倡資助屋佔20至40%
土地大辯論提出,透過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農地儲備作為短中期選項,不過萊坊執行董事及估價及地產拓展顧問部主管陳致馨指出,其實諮詢當中的棕地發展、發展更多新界新發展區亦涉及私人農地儲備。
過往政府在新界收地興建公營房屋需要時間長,陳致馨稱,政府收地面對拆遷問題,很多時寮屋居民亦會抗爭,爭取更大利益。若果政府與發展商合作,則可利用發展商在收地上的彈性,加快釋放土地作發展,估計可能較利用《收回土地條例》快3至5年時間。
同時,萊坊建議,透過提供適當誘因,吸引擁有土地儲備的發展商參與發展資助房屋,認為資助房屋佔項目公私營房屋比例應為20%至40%,不應該超過50%,一方面是希望給予發展商誘因,亦是令社區更為平衡。
團體憂鼓勵發展商囤地
在運作方式方面,陳致馨建議,成立由特首主持的獨立委員會,包括主要官員及專業團體代表,並採用評分準則去審批方案,評分標準包括所提供公私營單位數目、政府前期投人開支,以至生態價值的評估。
然而,民間亦有相當聲音反對公私營合作,要求政府採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建屋。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稱,並無實證證明公私營合作較收地為快,特別是前者只會鼓勵發展商囤地,而目前收回土地條例有很清晰的執行程序及標準,認為政府應該嘗試執行,並不應該怕發展商司法覆核。
同時,他又認為,即使加入獨立委員會,只是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但無改變這項政策優待發展商的本質。
另外,工程師學會昨日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交意見書,指出支持填海,包括近岸填海及中部水域人工島,亦支持岩洞及地下空間釋放市區土地,短中期則支持發展棕地及舊區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