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6
經濟日報
「八萬五」年代為達到建屋目標,政府曾經大規模清拆寮屋區以增加供應,現時短中期土地亦不夠,政府要救「近火」再度向寮屋區埋手。
多年來香港土地供應緊張,市區往往已經起滿密麻麻的高樓大廈,但卻有幾條位於鬧市中心的地方,仍然維持低密度的鄉村發展,包括黃大仙的竹園村、觀塘的茶果嶺村,以及彩虹的牛池灣村。
3大市區寮屋區 交通基建齊
這三條村屬於九龍十三鄉之一,是上世紀九龍區大規模發展前的市區鄉村,在後期發展成寮屋區。昔日的九龍十三鄉不少已經消失,被政府收地作為公共屋邨發展,例如牛頭角鄉變成牛頭角上邨及下邨,而坪石鄉就變成坪石邨。
在「八萬五年代」,當時政府為了達到建屋目標,要開拓土地,亦有向清拆寮屋區埋手,一方面是釋出市區地段的大片土地,另一方面亦是改善寮屋區居民的居住環境。
同為九龍十三鄉之一的大磡村亦是98年時宣布清拆,當時是市區最大的寮屋區,計劃興建首條「環保屋邨」,其後因為沙中線擴建鑽石山站等原因,令發展計劃押後,7公頃的靚地亦「曬太陽」多年,直至近年才落實發展。
突然說起竹園村、茶果嶺村及牛池灣村,事緣早前發展局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提到研究這三條村的長遠土地用途,釋出珍貴市區地段以回應發展用地短缺的問題,計劃在今年年中先就茶果嶺村的長遠發展用途及發展規模展開研究,及後再陸續適時為竹園聯合村和牛池灣村的長遠發展進行研究。
現時短中期土地供應短缺,以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所說,短中期短缺是815公頃,填海、明日大嶼遠水救不到近火,棕地、公私營合作規模又不足填補所有土地短缺。而上述三個寮屋區位於市區地段,交通基建理應齊備,要收地清拆後,可以好快可以發展,作為短中期供應。
至於這三個寮屋區的發展潛力,發展局指,這些用地的長遠用途、可發展的樓面面積及可建的單位數量須待相關研究完成後才能確定。
變身市區靚地 聚焦拆遷安置
唐榮就收集了一些資料粗略的評估一下這三塊土地的發展範圍,這三條村之中以茶果嶺面積及範圍最大,達到50萬平方呎,最細是位於黃大仙祠及私人屋苑之間的竹園村,面積只有約5萬平方呎。至於牛池灣村比較分散,中間亦混雜私樓項目及公共設施,大概範圍約38萬平方呎。
現時三條村土地用途各有不同,有已經規劃成住宅用地的,亦有列入「未決定用途」的,但若果參照鄰近的住宅用地地積比率計算,再除以平均每伙約500平方呎計算,三條村重建後大約可以提供近1.4萬伙,如果全部作居屋之用,將會是今年居屋供應(4,817伙)的2.8倍。
竹園村及牛池灣村鄰近地鐵站,而茶果嶺村更擁有臨海海景,發展潛力相當大,只是要將寮屋區變身市區靚地,關鍵還是拆遷安置問題。政府去年宣布了新的收地賠償方案,賠償、「上樓」安排能否說服居民接受,還是有待觀察。
撰文 : 唐榮